Jamie 專欄 #104|「你發現到什麼?」ㄧ 開始建立自己的日常觀察修習

 
 
 

通常我們一到拍攝現場,就會迅速觀察空間的尺度、設計細節、現場光線和外部天氣狀況。同時也會需要理解設計師的想法和需求,快速釐清想表現的調性氛圍。如果場地的屋主或店家也在現場,還得兼顧「閱讀空氣」,察覺他們的心情狀態,以確保拍攝工作順利進行。


所以實際上很多時候,不只是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觀察」當下環境的所有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空間/ 蟲點子創意設計

 
 

觀察可以被分為多個層面,這些層面經常是透過五感來體現。看到一塊木頭,我們儘管不會去舔,但能去聞木材的香氣,觀察表層紋理,觸摸木頭的質地。接著把它給你的感覺抽取出來,便可洞察木頭給予我們的整體感受,進而建構自己的資料庫。


抵達一個新環境,很多東西的感受是綜合起來的,有點像是瞬間湧進且同時倒在你身上,共同衝擊我們的神經資料庫。像是走進一家餐廳,門打開之後,內外的燈光差異、空氣中的氣味、耳邊的音樂、招待人員的招呼態度 ...... 全部的資訊一起湧入,再讓你逐一去消化,堆疊出對這家餐廳的整體印象。若其中一項體驗不如預期或稍嫌遜色,即使說不上原因,但就會覺得差一點。假使每個項目的感受度加總,通通都恰到好處,你自然會充滿好感。

 
 

空間/ 直尺設計

 
 

空間/ 直尺設計

 
 

不帶偏見,打開天線以拓展自己的感知範圍


關於觀察,我們首要做的就是不帶有任何預設的看法或偏見地放大、並擴展自己的感知範圍。當你擴展出去,將意味著我們能夠吸收的資訊更加廣泛,才能真正感受和吸收當下的情境。尤其不要刻意去限縮自己能接收到的訊息內容。


在那之後,我們便可以逐步深入,主動進行感知,深呼吸用力聞味道、注意光線的變化、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周圍的景物,或者聆聽周遭是否有什麼特別的聲響等等。可以的話,也去摸摸你看到的這些材質,不管它是金屬、木頭,或者是一些多種材質的結合;它是冷的,是熱的,給你什麼樣的感覺。透過這樣的刻意訓練和持續實踐,我們的感知能力將逐步變得愈加敏銳。

 
 

空間/ 二三設計

 
 

空間/ 懷特設計

 
 

有時所謂的第六感和直覺,其實是基於人們過去的經驗和持續的感知累積而來的。這些感受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快速進行判斷,提前預測可能發生的情況。那你多加練習和體驗的話,這種預測能力,常常都會相對準確許多。


透過分享,找到自己沒有發現的事


觀察力跟我們個人的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我們透過觀察得到某些印象感受後,不妨試著把這些感受轉化為文字或詞彙,與身邊的人分享這些觀察和感受。甚至跟這個空間的主人聊聊,看雙方是否有些共同的理解和認知。

 
 

空間/ 共生制作

 
 

若有共鳴,當然很好;如果不一樣,也可以深入瞭解,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是否有哪些你沒有察覺到的細節,還是對方沒有說出來的看法,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這樣的觀察與回饋、再觀察與再回饋的互動過程,會形成一個循環,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感知和理解當下環境與生活。當這些觀察和認知深入我們的內心,不僅能夠豐富彼此間的交談,更能夠成為我們創作的靈感來源,為我們帶來內在的力量。

 
 

空間/ 大見室所

空間/ 大見室所

 
 

空間/ 二三設計

 
 

每個人都需要觀察的力量


不一定是創作者或是設計領域的人才需要觀察,其實每一個產業的人,都能這樣去推論。就像有些廚師,如果固守於既有的材料和配方,他的菜餚可能會一直很固定,沒有太多新的突破。


然而你看有些人去個異地旅行,他也許在途中發現怎麼這個海草有這個味道,當地又是如何處理不同的食材,有哪些陌生的香料等等,將這些新奇的元素帶回自己的廚房,進行創新融合,這就是觀察的力量。從外界汲取靈感,再將之融入個人專業中。

 
 

空間/ 隱室設計

 
 

空間/ 隱室設計

 
 

當觀察範圍更廣泛、思維更開放時,我們能夠獲得的創意和成果,自然也會更為獨特和多元。


如果我們可以把觀察這件事,視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持續做,那麼你會發現,這件事可以做得越來越好,不要把它想成好像會有做完的一天,或者是什麼時候才去做。


我們小時候在學校時期,可能是透過考試或完成一個章節,來確認學習成果;但在出社會後的學習和考試,沒有一個特定的範圍與明確的章節,你懂得越多,就越有機會在人生這場考試裡考得越好。這個時代,每ㄧ天都會有新的觀念產出來推翻舊有的認知,所以我們也應透過持續的觀察,不間斷地建立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即是種生活的智慧與修行。

 
 

空間/ 十拾設計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
 
 

SPEAKOUTJamie Locolumn, jamie, min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