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十合室所主理人朱俊勵、王華妮、董家寶 一 為空間賦予獨特的靈魂,在設計的無限可能跨越傳統界限,連結創作新面貌

 

左至右:朱俊勵 Chris、王華妮 Joanne、董家寶 Dong

 
 

我很喜歡跟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合作拍攝。在一起工作的過程,我時常會被他們新鮮獨到的觀點與洞察給驚豔不已,也不時被他們的活力熱情渲染,彷彿亦在提醒我自己,別忘記保持對創作的熱情。


這天早上,我們到位於科技大樓站附近的十合室所 2.0 辦公室,拜訪三位主持設計師朱俊勵 Chris、董家寶 Dong 和王華妮 Joanne。這不是我們平常想像中的傳統工作場所。極為低調的招牌門面,從玻璃落地門往內看進去,只見一隻可愛的柴犬正愜意休息著。行經的路人愈加好奇,想探看葫蘆裡究竟賣什麼藥,甚至還有人問過這是不是間私廚餐廳。

 
 
 
 

記得我第一次進來這裡,由於主要的工作區在內部區域,一進門真的除了一隻狗,外面全部沒有人。那天的陽光很迷人,我索性不急著找他們,先在前面拍了幾張照片,感受與一般公司截然不同,有著更多放鬆舒適的氛圍。這也呼應了他們給我的印象:擅長將「設計生活」的概念巧妙地融入每個角落,不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透過空間讓人們親身體驗,邀請訪客在其中,感受與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各種精心思考過的設置,皆化作無聲的信息,傳達出他們欲想表述的理念。


他們的設計,不僅侷限於題目內的範圍,也不會只依賴過往經驗,而是花時間深思每個問題的可能性,意圖找尋新意。並且,不斷思考如何將未被直接提及的元素,解構並精彩地融入作品,充分體現其與眾不同的脈絡思維。


經由這次專訪,我們將一探他們如何將故事轉化為空間線索,並創造出連接人心的獨特設計。

 
 
 
 

「十」就是滿分,我們致力於盡可能將每件事情都做到盡善善美;而「十合」這個名稱,則源於我們三個來自不同地區和背景的團隊成員的匯聚。這就像是個聯合/ 共和國的融合,故以 “Republic” 命名。「合」象徵我們的遠景,不限於室內設計,更希望逐步朝向整合更多跨領域的專業和創意邁進。


 
 
 
 

Q:你們分別是高雄人和馬來西亞人來臺北創業,當時做這件事情三個人都大概是30歲前後嗎?



Chris: 對,這對我而言其實算是個嘗試。那時抱持「我們的本錢就是年輕」的心態試看看,如果真的不行,大不了就是回去工作。


Dong: 我跟華妮(Joanne) 是大學同學,所以認識已久。大學一起做畢製後,就有過合作開業的想法。畢業後,大家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累積經驗。


進前公司沒多久就遇到Chris,我們彼此喜歡的東西蠻相近的,常會聊很多設計的東西,就像朋友之間在聊音樂的感覺。當時我發現 Chris 的眼界更廣,更具有國際視野,這讓我產生三人合作的想法。大家共同的力量,一定會比自己做還來得更好。

 
 
 
 
 
 

Jamie: 那 Joanne 跟 Chris 你們分別看到彼此的感覺是什麼?


Joanne: 一開始不認識時,難免會比較客氣。不過人跟人相處的感受是很直覺的,我跟 Chris 幾次碰面下來,就感覺得出對方有沒有把你當朋友,雙方聊起來還蠻順暢的,我就覺得OK。


Chris: 起初我對 Joanne 的印象是覺得她很認真,不會滿足於現狀。我們在配置一個合作案的平面時,她總會不斷微調以求更佳效果,這不斷調整的過程反而激勵到我,好像還可以試著突破更多框架,也因此增加了彼此間的討論和交流。

 
 
 
 

深度挖掘故事,讓空間具備獨特性與人的連結



Q:什麼樣的作品代表你們提出的設計?



Joanne: 其實很難去斷定我們的作品,絕對會長成什麼樣的形狀。我們的風格會隨著不同階段變化。無論住家和商業空間,有機會的話都會考慮客戶的背景和個性,試著從個人的生活去了解;因為這些環境,才造就了這個人。透過把這些元素帶入空間,使空間不僅是空間,而是蘊含自身故事的地方。


之前我們做過以水煙為主題的餐酒館,「煙」這件事情,就是規劃主要的出發點。有了這樣的考量,我們再來蒐集客戶之於空間,有沒有什麼相對應的因素特點可以被整合其中,創造業主能接受的設計同時,也讓未來顧客能產生強烈的感受。

 
 
 
 


室內設計是高度客製化的產業,舉凡故事性、生活背景,還是使用者的身高尺寸等,都應要跟使用者有所關聯


 
 
 
 

Dong: Chris 就很擅長觀察客戶的一些小細節。我們有位業主雖然打扮很低調,但他會在細節上搭配一些名牌物品。我們就根據這樣的運用邏輯,將這些特點融入空間設計中,讓整個空間能夠反映業主的個性。


Chris: 我們希望每個經手的案子是有獨特與連結性的。相對也會希望一個案子出現的東西,無法套用到其他案子上。這是一開始創這個公司的理念 —— 不要每個案子都長很像,也不要有所謂特定風格的出現


Jamie: 這讓我想到一個我追蹤的一個rapper Harry Mack (Instagram),他能夠從三個關鍵字開始直接freestyle。特別的是,他會注意到一些沒有被述說的細節,比如衣服上的圖騰或logo,把這些元素結合歌詞。這樣的方式就會讓他的表演更有驚喜感和創造性。

 
 
 
 
 
 

以氛圍形塑儀式感,傳述內化後的感受設計



Q:從新辦公室的規劃配置,你們似乎更明確知道未來想要發展的方向,與希望帶給訪客什麼樣的感覺。



Dong: 這裡像是代表著我們自己的實驗所。儘管場域的尺度大小可以容納不少人,我們並沒有想要塞滿座位,反而在前半部分,規劃等同於交誼空間的客廳,期待大家進來時先待在比較放鬆的情境,再進入工作狀態。


而沙發對面的中島和吧臺,也都設定不同的高度,業主可以透過這些實體配置,直覺感受材料和尺寸的應用。此外我們也全部搭用原廠家具,想推廣客戶可以親身體會觸摸這些東西,因為實際使用過後,就會知道跟訂製或復刻品的差別在哪。

 
 
 
 


我們更關注的是「做設計」這件事情,而非案子的數量


 
 
 
 

Joanne: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有沒有可能透過一點設計的置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影響他們個性。例如讓一個原本不注重細節的人,可能因為我們的設計而開始關注這些東西。


規劃辦公室設計時,就會想採用一些以往住宅和商空較沒辦法接受的設定。譬如大部分業主喜歡選用較偏淺的材料,而時下的辦公室空間普遍以白色調為主,我們就覺得那做深一點,並結合溫暖的感覺。大家來到這裡,能直接體會我們想傳達的氛圍和質感。

 
 
 
 

讓同理心帶領我們發掘更多可能



Q:你們會不會遇到觀點不同的時候?



Dong: 我們接的案子雖然是兩個人一起負責,不過還是會有一個主要,一個輔要的設計師。加上大家喜歡的東西滿相近的,比較少遇到有激烈碰撞的問題。比較多的機會是在主要的人完成空間規劃和氛圍營造後,另一個人幫忙調整建議小地方,讓作品有更多可能性。


Joanne: 基本上設計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互相討論,想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種方式。甚至最後選完工照片,也都還會互相討論。

 
 
 
 

Chris: 這樣的方式不只是我們三個之間,也延伸到不管對待廠商還是同事,我們都想保持一份同理心。大家都是一起做事情,有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討論,而不會有太多階級之分,因為你比較小,就要聽我的這種方式。


Jamie: 這種健康開放的心態及合作方式,好像在你們這個世代比較常見,絕對會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原動力。

 
 
 
 

有限制的設計才有故事主軸



Q:你們以前在大公司工作,剛獨立出來時肯定會遇到很多不同情況。能分享一下這個過渡階段的經歷嗎?



Dong: 剛開始創業時,面對的業主預算可能只有之前公司預算的十分之一。挑戰反而是在這邊吧: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達到理想效果。所以我們不能完全沿用過去的方法,不過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嘗試以前無法落實的新想法。比如我們之前在商空跟住宅都運用FRP材料。


不過,嘗試新事物意味著可能會失敗的風險,並且我們得自己承擔成本,這些都會是一開始要去挑戰的地方。

 
 
 
 

Jamie: 那麼就你們看來,是有限制的設計還是完全無限制的設計,更能激發創造力?


Chris: 設計不能完全沒有限制,那樣會失去故事主軸和連結性。但在預算方面,理想狀態當然是希望沒有限制,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半一半,取決於具體情況。


Joanne: 實際上有一些條件規範,對我們來說反而是蠻好發揮的;我會說那個不叫限制,而是業主的特色。


Dong: 即使是風水考量,都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去掌握的特點。有時候案子因為遵循風水老師的建議,會意外發展出一些有趣的平面配置。若完全由我們自行決定,反而會難以確定方向。只有結合業主的基本需求和個人特色,我們才能創造出真正屬於他們的空間,避免讓住宅顯得像樣品屋一樣。


 
 
 
 

跳脫形式,回歸以人為本的原點



Q:針對這個時代的空間設計,你認為要有什麼樣的意義?



Chris: 現在有太多設計偏向片面且炫技,可能只著重在形式上,卻少了空間的靈魂。若只是單純追隨潮流,使用吸睛的材料,都會淪為形式而缺乏意義。我們反而是要想辦法多探討設計背後的原因,「這個設計為什麼會出現在那邊?」、「為何要這樣做?」


像一些大師他們講的,設計一個空間時,應該觀察業主、空間特性和基地,甚至是業主的生活習慣,從中找到賦予空間獨特性的元素。這才是設計的核心。

 
 
 
 

Jamie: 網路的普及與 AI 興起,為新一代設計師帶來什麼影響?


Joanne: 網路媒體太發達,我們很容易去搜尋各種東西,3D技術的發達也讓設計可以轉來轉去、反覆觀看,不過這也導致新一代設計師相對難以訓練到一些基本觀念。


Dong: 現代網路環境讓大家很容易從網路上攝取同樣的設計技法,但這容易導致空間失去其獨特樣貌。空間不見得要侷限在遵循哪種風格,而是是否可以反應業主對未來住宅的想像和願景,才是回歸到這一行的服務本質

 
 
 
 

Chris: 一個好的空間設計不僅關注剛講的那些要素,它還會考慮人們在行進過程中,所看到的視覺畫面和感受。在臺灣,由於房屋面積越來越小,建商規劃的平面趨於相似,這使得編排獨特的故事性和情境轉換這件事,會變得越來越難。是我們在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Jamie: 攝影其實也面臨類似的挑戰。在這個時代,當手法和工具、參考圖片都很容易獲得,我們更需要重新思考拍攝的意義。由於觀者無法親自進入拍攝的空間,所以除了漂亮酷炫的構圖,更重要的是能否讓觀者感受到照片傳達的訊息和真實氛圍。這就考驗著攝影師的個人功力。


聊到這邊,我覺得你們蠻重視注重自身養分和接觸新事物。能分享一下你們平時會關注哪些類型的資訊嗎?

 
 
 
 

Chris: 除了一些國外設計網站,像是The Local Project、材料網站 Kronos Ceramiche,我們也會翻看各種設計書籍,例如研究工業設計的東西。像大師Dieter Rams的作品至今看來,仍顯得經典漂亮。還有這是已故Offwhite創意總監Virgil Abloh的作品集,書中收錄一些他的設計手稿,你看那時也沒有人會想過鞋子可以做透明的。說不定某個產品的外型,就激發了我們電視牆的設計。


此外也能多加探討、了解設計背後的思考原因和動機,這些都會是很好的學習。





學空間設計,不一定就只看空間相關的東西,而是可以攝取其他領域的東西,從中發現靈感


 
 
 
 
 
 

採訪|Jamie Lo . 編輯|ChichiL
攝影|Weng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