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伴境設計黃家憶、林承翰:深度探察事物文化原點,在解構與重組的試驗中,醞釀耐人尋味的立體感官劇本

 

左至右:林承翰、Jamie、黃家憶

 
 

從 tei by O’bond、斑泊到近期商空新作 Nowhere project,我們見證了伴境設計團隊創造出多件結合豐富文化元素的空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將視覺元素結合起來,而是深入到五感層面,提供豐富的沈浸體驗,帶給觀眾意料之外的驚喜。


時常在拍攝他們的空間後,我會想私下第二次再訪,改以消費者的身份,從不同角度理解並感受這些空間營造的氛圍和餐飲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同行友人並不清楚空間故事和設計背景,他們的反饋,往往也與設計師期望傳遞的感覺高度吻合,這讓我很感動又驚訝。因此,我們特地邀請伴境設計兩位主理人黃家憶(Joy)和林承翰(Hans)進行一場對談,探討他們在商業空間中,如何解構品牌之於場域的關鍵元素,將其轉化,昇華為全面且飽滿的感官體驗。

 
 
 
 


當我最後再回顧所有案件時,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去聽業主最核心的想法 — 更理想的說,是他的「夢想」


 
 
 
 

(以下內容以 Joy 代稱黃家憶,Hans 代稱林承翰)

 
 

故事軸線的開始



Q:你們的設計給人感受度很深刻,每一個地方都是做很足的。那麼你們在接手商業空間設計時,通常會是如何思考,延伸出要加入哪些感官體驗?



Joy: 我們最近正好在進行 rebranding,整理我們的設計脈絡和方向。針對商空案,我們大致會從這五個特點去出發思考:首先是「視覺」。我們會找出空間幾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視覺亮點。其次「文化背景和歷史」也在考量裡,我們會去研究特定時代的文化歷史,找出喜歡的元素進而轉化呈現。第三,有沒有什麼事情,不管是味覺、觸覺、視覺或行為等方面,在轉化之後會激發人們「共通的記憶」?


互動性」也是我們設計的重點,例如透過特定的機關設計增加空間互動性。最後,也是我認為最具挑戰性、卻也希望每件案子都會有的:「延續性」。如何讓人們在體驗空間後,能有所感觸,甚至對於地域或文化有新的理解和詮釋。

 
 
 
 

Hans: 事實上不管業主開過幾家餐廳,他每開一家新店,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和理念在裡頭。我們的任務就是輔助他們找到這件事,讓理念變得清晰可見。我常覺得做室內設計最有趣的地方是,從平面圖畫出的那一筆開始,已經決定日後使用者的生活和行為模式。大家會覺得空間給人所謂的儀式感和沈浸式的體驗,其實在繪圖的時候就大概決定會體驗到的東西。


我們給的是比較開放式的體驗,讓大家根據自身經驗和感受來解讀。不過僅有形體的創造容易讓人感到麻木,如果沒有規劃出可以真正體驗到環境的感覺和行動,像是從低處走向高處的過程,或是看似一座危險的物體卻能安全坐上,那麼這樣的設計會相對缺少實際的感受性。所以我們希望在設計融入更多真實的行為體驗,通過這些行為來放大故事本身。


Jamie: 雖然你的故事有建置好的宇宙觀和故事軸線,但並無既定劇本,讓人自由探索。是一個既開放,卻又完整設定好的安全環境。要創建這般開放的空間,若沒有深入了解故事、文化背景及細節,稍有不對就無法那麼到位。

 
 
 
 

Q:你們平常是如何分配案件?



Hans: 我們不會特別針對案子屬性去分適合誰,而是當業主出現,從他們的言談模樣,我們會明顯感受到誰跟業主比較合拍,之後開會就由他當主導窗口。溝通是設計非常重要的一環。誰能跟業主有效的對話,挖掘出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了解品牌價值,甚至談論到夢想,這更重要。


Joy: 人多有時反而會讓討論變得比較複雜,溝通上也沒那麼順暢。當某個人跟業主比較契合,就由他去做溝通,後面的事情團隊再一起消化,相對更有效率。




Q:進入設計階段時,你們會如何進行呢?



Joy: 我們會先分開想一下,再一起討論。彼此的切入點和出發角度可能會不太一樣,透過互相談話的碰撞,整合出一個我們共同喜歡的執行方式跟樣貌。

 
 
 
 
 
 

Q:在洽談過程中,你們如何了解客戶的品牌特性和需求?



Hans: 我們通常偏向讓業主先詳細闡述他的想法。因為我們很慢熟,所以需要問很多問題來了解業主的想法,從他提出的事情深入了解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仔細思考和消化這些訊息。


Joy: 所以有時候如果客戶已經去過我們設計的空間,先了解我們的作品質感會比較容易合作。就像Nowhere project 的業主是已經去過我們的案子,就確定要找我們。這也謝謝你們,因為他是先在Hey!Cheese上看到 tei,去過tei之後才找到我們的。


Jamie: 那天拍照現場業主提到這件事時,我當場真的有些驚嚇,蠻感謝這個肯定的。

 
 
 
 

深度研究根源,找出觸動感知的線索



Q:你們的作品無論主題如何轉換,產業怎麼轉變,你們仍舊能抓住核心精神,讓空間呈現不同的味道。這背後一定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深度思考。你們通常是如何進行的?




Joy: 我們會從書籍和文化沿革去探察關係,尋找關聯性


例如在設計 tei 時,我們就去研究茶與酒的歷史文化。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需要透過「發酵」,產生不同顏色的漸變。同時也抓出「時間」的元素。斑泊的話,我們則去探討台灣建築的歷史發展;以及 fine dining 的文化是什麼?去體驗這類型餐廳的人,會想要從中獲得什麼?


另外我自己私底下本來就很喜歡去吃餐廳,所以我同時會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期望在空間中得到哪些五感體驗。接著結合多個不同的觀點,包括我們個人興趣和喜好,從而展開創意發想。

 
 

[tei] by O'bond

 
 

斑泊

 
 

Hans: 對於茶、酒或是精緻飲食等主題,我們在接手案子之前並不十分了解。那麼,我們該如何接觸這些領域呢?通常我會買超多種書,但不一定馬上閱讀。我就把它們擺放在書架上,等到某個議題適合時,才會去翻那本書。除此之外,還包括實際體驗。我記得做 tei 的時候,我們跟著 tei 的老闆喝了超多家茶店做功課,最後再回來思考,到底 tei 與其他人有何不同?

 
 
 
 

Q:在保留文化元素的同時,你們是如何塑造出全新的樣貌?



Hans: 美感是設計最後一個步驟。但在此之前,我們一定會去蒐集資料,深入了解。


我還記得設計 tei 時,我們在研究臺灣,那時收集了非常多的資料,一直想要去表現臺灣的形長什麼樣子。後來到班泊的時候,心境開始有點不太一樣。在研究了這麼多之後,「臺灣到底長什麼樣子?」各自表述就好。作為台灣人,我們可以用任何自己覺得貼切的方式來展現它


以斑泊為例,我們把一些台灣建築元素如鐵板、浪板、藺草及紅磚和鏽鐵等,拆解到最原始的形態。尋找到物質的最源頭,就像料理的原料,最後再加入個人的烹調手法。對斑泊而言,這種烹調手法就是「時間」,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材料呈現出時間的痕跡?那麼每種材料展現時間的手法就會各有不同。


經由材料和我們的「手法」,我稱之為「裝備」,最後才會變成想要述說的故事。將這些元素全部融入空間,思考如何使用它們,這樣故事就能被完整構建起來。

 
 
 
 


大家都是愛聽故事的,關鍵在於故事是否吸引人。如果你在講述的每件事上,都注入一點小心思;十個故事裡,受眾能感受到其中的五六件事,其實就夠了


 
 
 
 

Jamie: 感覺你很熟練解構再重組這種事情,東西到你手裡可以迅速思考並拆解。


Hans: 你就是把事物拆解到最原始的形態,再去找適合的給重新組合起來。重新組合的過程,會因為進來的元素不同,可能被產生出來的事情就不一樣了。雖然很多東西可以直觀呈現,但我們傾向更不經意地去表現這件事。這種做法我認為更有趣,也會讓作品顯得更加精緻。

 
 
 
 
 
 

Q:是什麼驅使你們習慣於將事物解構至最基本,再進行設計發展?






找到事情的源頭,你才會知道接下來要做的事好不好玩



Hans: 即便是不同類型的設計,很多時候運用的處理邏輯是相似的。我高中讀廣告設計科,當時我們在做海報的時候,流行將兩個不同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去訴說另外一件事情,來構成海報亮點。


這之間的關鍵就在於,你必須要理解這兩件事物各自的含義和之間的關聯性。當你找到這兩件事情的源頭和關係,結合出來的成果就會成為所謂的爆點。後來做室內設計,我發現這樣的思考模式是一樣的。

 
 
 
 

Joy: 我的原因跟他略有不同,但其實都是希望尋找事物新的可能性。


我在前公司經手的案子都是商業空間,剛好有案子需要舊物再利用,於是我就去林口的回收廠和鐵皮工廠,找了很多不要的材質。那時我運用我認為的觀點和方法,將這些材料重新組合,完成後除了滿有成就感,也讓我意識到這些材料明明有很多發展性,為什麼大家都要去找新的材質。自此面對案子和議題時,我大多會思考,如何用我們的觀點與方式來呈現。

 
 
 
 
 
 

把限制轉化為創新的推力



Q:前面這樣聽下來,你們很擅長解決難題,很適合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業主合作;但如果客戶本身沒有問題,或是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話,你們的專長可能就無法充分發揮。




Hans: 設計與藝術不同,藝術能天馬行空創作,但設計有一定的限制作為出發點,我們反而能夠幫客戶的空間變得更好。


Joy: 有時案子因為限制,可能是建築條件、預算、法規規範等等,反而會產出更新的材料及詮釋方式


譬如因為業主的預算有限制,我們需要重新轉換對於原本材料的定義,把它變成另外一種樣貌。像是 Nowhere project 有一塊漂浮天花板,原本設定全是鐵件,但後來預算考量,我們想說何不把側面變成跟地板地毯一樣的材質,反而構成另一個設計亮點。又或者像斑泊的榻榻米,原訂立面都是銹鐵,同樣因為限制,改用榻榻米的形式,呈現效果又比原先來得更好。

 
 

Nowhere project

 
 

Jamie: 只要給你們限制,你就可以把它變成很有趣的呈現。可以再跟我們分享更多這方面的經驗嗎?


Hans: 我們一開始會在商空設計家具,也是因為預算關係。有時商空在挑選傢俱時,會發現適合案場的原廠家具超出業主預算。此外我們也必須思考,這些家具是否能真正體現品牌精神和整體氛圍?因此我們開始想說,何不自己做做看。


我們設計的家具可能不是最好坐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一定最符合品牌精神跟業主預算等條件。後面越做越有興趣。我們發現可以通過家具設計,融入更多功能性,這些功能與品牌的調性緊密相連,很難在市面上找到完全匹配的商品。

 
 
 
 

Hans: 我們最近完成一間貓旅館,其中設計了一個活動式組合的貓屋。這個貓屋可以拆解成三到四種形式,過年貓旅館的高峰檔期期間,貓屋能夠變為貓咪房間;而在非旺季,這些貓屋又可拆分成座椅、桌子或層板,擺放店內的書籍和其他物品。

 
 
 
 

特別請插畫家繪製貓屋分解圖

 
 
 
 

Q:最後,你們怎麼看待是否在空間融入文化元素這回事?



Hans: 要提給客戶文化層面的東西,是看這個品牌需不需要這樣子的東西去輔助。每個品牌想訴說的事情不一樣,如果拆解到最後,發覺它並不需要任何一個地方文化,或是說這類型的東西去輔助的時候,那我就會轉而用別的方向去輔助這個品牌。比如是功能面的東西。我們不會強行將不相關的故事或元素,套用於品牌身上


Joy: 文化反映的是一個群體的生活型態,它與飲食、電影、藝術以及生活周遭許多方面息息相關。我們只是從品牌裡,找出我們認為有趣,而且與店家想要傳遞的訊息有關的事情。

 
 
 
 

Hans: 我記得蔡明亮導演有一段話,他說,「他想拍的一直都是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與真實的情感。如果我們抬頭看天上的月亮、看風景、看身邊愛的人,我們何必去看電影?


蔡導的作品沒有劇情,專注於拍攝當下的氛圍,你說這樣子的電影好不好看?有人喜歡看、有人感到身臨其境。當然也有些人喜歡看劇情片。對我而言,這兩種類型我都喜歡。如果今天這個品牌讓我摸不著天際,那有沒有可能採用蔡明亮導演的方式來實現?沒有注入特定的元素,單純讓觀眾在空間感受每一個時刻,這也有可能是很好的設計。


所以重點在於我怎麼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找到「可能性」出來。

 
 
 
 
 
 
Jamie’s Note
有些東西無法用速度和效率快速量化,伴境他們每一分鐘的沉默、等待,甚至迷茫,都是在醞釀。這與當前追求效率、用時間衡量一切的主流文化有滿大的不同。有時,前期投入大量時間並不是「浪費」,正是這些時刻可能孕育出新的思考和轉變。伴境團隊很願意花時間跟方法,去等待最後的結果,也不怕前面的嘗試徒然無效。

這也給其他創作者一些啟發,很多時候我們不需過於急躁和執著某一作法;給自己多留一些空間,多接觸一點東西,反而就是創作的能量。同時保持不要太明確,有點模凌兩可的角度去看待,甚至嘗試錯誤。這麼一來,才會有那些美麗的碰撞。

 
 

採訪|Jamie Lo . 編輯|ChichiL
攝影|Jamie Lo、ChichiL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