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個人創想的設計遊樂場!移動牆體、連通溜滑梯,共構自由度與趣味性兼具的「蟲宅三號」

 
 
 

現代「家的樣貌」正隨著家庭結構與生活型態的轉變而改變。由於住宅尺度的縮小、共享思維、彈性居住組合、照護與共處等多重因素,傳統上幾房幾廳的固定機能單元,已不能完整提供需求;相對的,我們需要具備可調整性的動態場域,來應對這些變遷。

蟲點子創意設計總監鄭明輝打造的「蟲宅三號」,便是從自宅出發,不以制式範本為規章的理念實踐。作為設計者與使用者的雙重身份,他定義「蟲宅三號」是一處讓自己挑戰更多設計可能性的空間。他把家庭關係、空間結構與生活模式之間的界限精密縫合,從日常起居到玩樂時光,從佈局動線到機能收納,這間20坪左右的屋宅,搖身一變為一座可持續變化的住屋系統。

 
 
 
 

由於這裡大多會是在假日居住,臥室的運用情境更加單純,因此鄭明輝把客廳尺度極大化,讓主要的活動場景集中於開放的公共空間,藉由拉門與其他移動裝置的規劃,取代明確切割的機能分區,盡可能維持使用上的自由度與彈性。

流動式的動線及開放配置,讓一個家的運用模式不被框架限制;孩子在此奔跑遊戲,客人來訪時也能更有餘裕地共處交談。

 
 
 
 
 
 
 
 
 
 

因應「暫時性需求」與「長期收納規劃」的實際面問題,空間導入供應收納與區隔功能的「移動隔間」。滑動的收納牆體,平時為大型儲物空間,當家中臨時需要第三房,只要推開牆面,空間便隨之轉換,解決有限空間下的機能整合與坪效思考。

 
 
 
 
 
 
 
 
 
 

而主臥與小孩房之間則開了一個洞,嵌入一座可移動的溜滑梯。孩子想玩時,就將滑梯推出,從房間一路滑進主臥;需要安靜或獨立使用時,再將其收回牆內。充滿童趣的設計兼具實用性,不僅建立兩區域間的交流橋梁,也體現親子互動與照護機能的細膩思維。

 
 
 
 
 
 
 
 
 
 

我們在「蟲宅三號」看見「設計成為生活變化的容器」的精彩示範。

在這個家庭結構快速變動、生活方式趨於多元的時代,家的意義本身也在流動。比起將空間規劃為固定分配的單位,鄭明輝選擇讓場域不設限、不定型,重新建構一組符合生活條件的空間邏輯。「蟲宅三號」形同一次針對住宅結構與日常行為之間關係的重組行動,將可變性內建於日常,釋放出選擇權,由生活本身來定義住宅的運作方式。

 
 
 
 
 
 
 
 
 
 
 

LIVINGChichiL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