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through Photographer’s Eyes|回到原點,純創作拍攝第一站:重慶

 
 
 

個性使然,我每年都想做些不同的新計畫,或許不是劇烈的變動,但持續微幅的改變,讓我自己更有「活著」的實感。今年開始,公司正式擴編為共四位攝影師的編制。這三位夥伴都對 HC 執行邏輯非常熟悉,加入他們的參與,整體攝影語言變得愈加多元。同時我也把部分工作慢慢交接、傳承出去,大家一起實現更多嘗試,自己也能去從事一直以來想做的事。



單純拍下想捕捉的溫度和畫面


這些事仍然與攝影有關,只是和日常的工作攝影不同。過去大多是幫別人實現夢想,如今我想拍一些沒有受委託、沒有特定任務的影像。僅憑藉眼睛與身體去感受,將當下的氛圍留下、傳遞出去。

 
 
 
 

因此今年我刻意安排比較多的旅行。上半年我在台灣各地展開探索,啟動這項攝影計畫。三月又趁員工旅遊的機會,在北海道拍攝了一些照片,計畫八月再度造訪。原因在於這裡四季景致分明,我很好奇「同樣的地點,不同時間去,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此外,也打算用相同角度拍攝,看看兩張照片並列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差異。

這些旅行是我在公司轉型和成長之際,給自己的調整;也期待這些計畫,能為團隊和身邊的人帶來新的刺激和靈感。

 
 

為什麼選擇重慶?


很多時候,因為平常工作拍攝空間設計和建築,我對人造建物本身就有強烈的感受。但同樣地,當我看到一些自然景觀,也會被它們的力量深深打動。這兩者是極端的產物,但對我而言並不衝突,沒有一定不能共存。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有可能在一趟旅程中,同時體驗這兩種形式:有些是較偏人文感,另一種則是能感受自然存在的地方。

重慶給我的印象,是座被自然地貌深刻雕塑的城市。山是骨架,水是脈絡,共同主導整座城市的輪廓。它不像大部分城市那樣水平展開,而是層層堆疊、交錯出立體的城市結構。承繼了這樣的高低落差與地形特色,許多景點與建築物往往擁有特殊面貌,散放一種令人屏息的壯觀與震撼。

 
 
 
 
 
 

一趟六天五夜的任性獨旅


之所以用任性形容,是因為重慶幅員遼闊,我決定用最高效率的方式完成這次行程。我像開啟任意門般,請了一個當地地陪小盧和司機大哥,直接搭車前往想去的景點參觀拍攝。儘管這樣的成本必然較高,但經過估算後,還在可接受的範圍(總花費如下),決定用這樣的模式進行。

出發當天,我先完成一場工作拍攝,再直奔松山機場搭晚上七點多的班機出發。抵達旅館時已近晚上十點半;隔天一早隨即展開。規劃上則從相對偏遠的地區,逐漸往市區靠近。

 
 
  • 全以新台幣計算

    》機票(台北⇄重慶)
    去程:5/29(三)19:30 台北松山 TSA → 重慶 CKG,航班 CA470
    回程:6/3(一)14:55 重慶 CKG → 台北桃園 TPE,航班 CA409
    NT$17,727

    》住宿+地陪+司機 (共人民幣 RMB $7942)
    約 NT$36,572(以匯率約1:4.6換算)

    》門票+交通+船票等 (共人民幣 RMB $1684)
    約 NT$7,746(以匯率約1:4.6換算)

    TOTAL 總支出:約 NT$62,045

  • Day 1|晚上抵達重慶(22:40接機)

    Day 2|天生三橋 > 芙蓉洞

    Day 3|816 核工程 > 武陵山大裂谷

    Day 4|大足石刻一日遊 > Futon 逢棠

    Day 5|市內景點與遊船

    Day 6|搭機返台

 
 
 
 
 
 

不預設立場和期待,放開心去感受驚喜


一直以來,我追逐的不是技巧或器材,而是怎麼去訓練自己的眼睛,或者說,如何維持心裡的那份新鮮感。天然的東西,它呈現什麼,我就接受什麼,感知大自然賦予的驚喜 — 當你沒有預設立場,其實處處都是驚喜。

所以我會盡量摒除立場和情緒,用中立的方式去看待每件事。這麽一來,我就能真正欣賞它,每個東西一定都有它美的地方,不需要去想「一定要拍到什麼畫面」,而是放開心去體驗,以觀察者的姿態,去感受、去記錄。

 
 
 
 
 
 

這次算是有些幸運,也有點可惜,因為全程幾乎都在陰天或雨中度過。不過根據當地人表示下雨才好,否則這個天氣可能會熱到根本不想走路。的確,濕涼的氣溫讓行進變得相對舒適,而雨中的景色也意外帶出朦朧氛圍,彷彿水墨畫般的層次變化,讓人有種走進張藝謀導演電影裡的武俠片場景錯覺。以下是這趟旅程中,我逐一造訪的幾處地方紀錄:

 
 

01/ 天生三橋


天生三橋位於重慶武隆區,是世界罕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由天龍橋、青龍橋與黑龍橋三座天然石拱橋組成。這片地景由億萬年前水流侵蝕而成,峽谷地勢深邃壯觀,三座石橋橫跨其間,並與周圍的洞穴群(如黑龍洞、神鷹護鵠)共同構成極具戲劇張力的景觀,也因其壯麗外貌成為多部電影的取景地,包括《滿城盡帶黃金甲》與《變形金剛4》都在這裡取景過。

 
 
 
 
 
 

早年遊客需從原始山徑或舊電梯進入,現在則可以搭乘德國團隊打造的弧形電梯深入峽谷。不像一般電梯只有某一側能看到風景,這座電梯會在移動的同時旋轉,我們不管站在哪處都可以飽覽全景。

造訪的那天霧氣朦朧,反而更有氛圍感。進入風景區,除了電梯體驗,還能順著步道走進一系列洞穴 ⋯ 其中黑龍洞最為深邃幽暗,空間如地底世界般靜謐。部分建築保留了古驛站的形式,現在則轉化為提供簡單餐飲與休憩的場所。整體雖然門票價格不低,但包含電梯與不同景點設施,我覺得蠻值得的。

 
 
 
 
 
 
 
 

02/ 芙蓉洞


芙蓉洞也位於武隆的喀斯特山區,是典型的石灰岩溶洞,擁有規模壯觀的鐘乳石與石筍地貌,蜿蜒於山腹之中,景觀變化豐富。進入時路徑較為迂迴,讓你從不同高度與角度看地形變化;出洞則是一路筆直的長隧道。全程大約兩三個小時的時間。

這次走進洞穴,讓我特別有感於「打光」的重要性。因為洞內全黑,光線幾乎決定了整體的感受。現場打的燈光可能偏向觀光導向,需要豐富吸睛,色彩多為螢光彩色;看起來有時不太協調。後來我轉而用黑白模式,抽掉色彩後,反而更突顯天然結構的美。

 
 
 
 

當天晚上下榻的旅宿,正好位在蚩尤九黎城附近,晚餐後,便順勢散步上去看看。蚩尤是苗族文化中的戰神形象,整座九黎城以仿古建築構成,沿途兩側布滿雕像,幾乎都有著強悍的神情與姿態,從氣格與眼神就能感受到一種戰鬥民族的精神。夜晚亮燈後多了一層戲劇張力。

 
 
 
 
 
 

03/ 816 地下核工廠


816 地下核工廠是中國在冷戰時期秘密建造的地下核原料工廠,為了發展國防武力而設立。選址在山中,一方面是因為地勢隱蔽,具備天然保護條件;另一方面則是鄰近烏江,便於取得大量水源進行冷卻。這座設施直到近年才正式對外開放,僅部分區域供人參觀。

裡面一開始要搭乘接駁車進入,內部空間形同電影場景般的震撼,很像進入一座真正的地下城。雖然這裡的背景具爭議性,不過我把它視為「山中的建築」來看,去觀察這座藏在山壁地底裡的設施如何規劃和建造。

 
 
 
 
 
 
 
 

這裡就是我覺得打光打得蠻成功的一個案例。尤其是在這種柱體結構明確的空間,光線能夠勾勒出邊線與形體,如果沒有打光就真的有點恐怖。打光後氛圍便不會過於陰暗或壓迫,和在芙蓉洞裡感受到的反差很明顯。

 
 
 
 
 
 

04/ 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是順著地層斷裂而生的峽谷步道。這裡的路線分為上下兩段,體力好的遊客可以走完全程,約需三個半至四個小時;若同行者是長輩或時間有限,也能選擇直接搭電梯下至下段路線,走較短、但最精華的路段。這兩段路線風貌截然不同。上段主要是高處俯瞰的綠意與斷崖視角,下段則深入峽谷內部,仰望高聳峭壁,感受被地形包圍的壓迫與震撼。

這麼長的路線,沿途設有販賣點、廁所等補給站,那這些物資是怎麼運進來的呢?

 
 
 
 
 
 
 
 

答案是最直接的方式 — 全程人工運輸。我當時正好拍到一個很有趣的畫面:一台裝著冰淇淋和飲料的推車,在狹窄的步道上緩慢推行。販賣人員就靠著這樣的方式,沿著同一條路來回搬運。

 
 
 
 
 
 

05/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的代表之一,涵蓋了佛教、道教與儒家的題材,規模龐大且雕工精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石刻既是宗教信仰的具象呈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精神世界與審美。

特別的是,石刻佛像可能其實有六、七層樓高,所以人們都是站在地面仰望這些佛像。從側面角度看,會發覺佛像都略向前傾,這樣的傾斜並非意外,而是古人在設計時,用當時的人工透視方式,校正我們仰望的視覺感,這麼一來我們站在正面往上看就是直立的佛像。

 
 
 
 
 
 

我拍攝時使用了壓縮感較強的鏡頭,所以畫面看起來比例相對正常,但若拉遠來看,就能感受到整體的巨大尺度與細節。其中一區的主題讓我印象深刻,它把敘事區分為人間、仙境與地獄三個層級,實際置身於宗教教義描繪的世界觀裡,極具立體感的敘事與雕刻表現,也讓人對當時工藝的成熟與想像感到震撼。

走到後段,會看到一些明顯未完工的石刻,好像是因為當時戰亂爆發,許多師傅就也直接逃亡沒有做完,就留下這些未完成的痕跡。

 
 
 
 

06/ 重慶市區:Google Map 難以導航,高低差地形催生的錯層都市


最後一天我安排留在市區,原本想說行程應該比較輕鬆,結果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個市區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市區,更像放大版的九份,到處都是上下坡,走起來很吃力。當我們實際在這座被高密度建築覆蓋的山城中移動時,彷彿進入立體迷宮,Google Map 上相隔兩百公尺的距離,實地走訪卻可能得耗上半小時。比起導航,幸好當時有熟門熟路的在地人帶路,否則面對錯綜複雜的山路,我自己一定很容易走丟。

那種從平地突然走進高樓的中層、從街道瞬間經過另一棟建物後門的情況十分常見,產生一種濃縮又錯置的特殊景觀。

 
 
 
 

〈重慶國泰藝術中心〉,也被暱稱為「筷子樓」

 
 
 
 

〈李子壩站〉,最特別的是它穿越一棟19層高的住宅大樓,形成罕見的「輕軌穿樓」景觀

 
 
 
 

走了一整天的高低起伏後,還好當晚入住的旅宿讓人稍微喘口氣。這次住的,是一間老房改建的設計旅店「逢棠 Futon」。「逢棠 Futon」座落在老城區,附近即是下浩里老街。內部保留了一些原始結構與細節,同時也融入局部當代的元素,住起來別有風味。喜歡空間設計、新舊融合的朋友,應該會滿喜歡這間旅宿。

 
 
逢棠 Futon
地址:重慶市南岸區下浩里老街6棟

 
 
 
 

重慶市區有個著名景點「洪崖洞」,這一帶原本是有點混亂的小吃商圈,後來在火鍋協會的推動下,裝設大量燈飾,意外成為熱門的拍照地點。我站在橋下往下拍,滿滿的人潮在拍攝「洪崖洞」。

 
 

〈洪崖洞〉

拍攝洪崖洞的人潮

 
 

〈重慶來福士廣場〉,由建築師 Moshe Safdie 設計,整體由 8 棟高樓 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於高空的「水晶連廊(The Crystal)」

 
 

當地俗稱「黃色法拉利」計程車車隊

 
 

拍攝了多年,我希望趁自己還有能力、還有行動力的時候,可以多去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每個地方的氣候、地形與文化背景,自然會孕育出獨特的融合方式,這些差異,本身就蘊藏豐富的美。接下來我也會繼續尋找那些具備差異性的他方,使每一趟移動,都是一種切換觀看與思維的方式。

未來我還會這樣繼續旅行 ......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