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距離與共居的練習」上上設計借潺潺而入的陽光,作為這個家最柔軟的界線

 
 
 

陽光是第一個抵達這個家的訪客。

它穿過窗外的整片綠意,越過偌大相連的窗,靜靜潤進室內。光線在不同材質的肌理上留下時間的軌跡,牆上的柔和陰影,餐桌轉角的光點閃爍,以及在沙發或地板上染上溫暖的色調。有時候,空間不需靠設計語言或實體隔間界定邊界,而是在無聲之中,讓生活鋪展。

日常有節奏,也有等待。當居住者的興趣與習慣交錯並行,家如同長鏡頭底下緩慢推進的片段,不急著剪接,沒有明確場記,卻自然而不間斷。

 
 
 
 

以磚紅為引,溫潤為生活延伸


這座住宅由上上設計操刀,面對三位女性的共居需求—— 一位從事影視相關工作的姊姊,以及一對製作食物模型的妹妹與室友,設計團隊不以風格為定位,而是從居住狀態出發,回應她們的生活節奏與習慣。雖然來自不同領域,她們對生活卻有著共通的嚮往:熱愛料理與下廚 、鍾情於黑膠唱片的溫暖音質,並極度渴望能擁抱大面窗戶的充足採光,也重視彼此的興趣與獨立空間。

設計語彙延伸自屋主鍾愛的磚紅色,並轉化為空間中溫潤靈活的標記,巧妙點綴於黑膠展示牆、家具腳件、餐桌椅、浴室跳色磁磚與填縫劑之間,像是一種藏在細節裡的性格投射。為了讓這份紅與窗外的綠意、天光成為主角,空間選擇以白色和米色作為基底 ,不僅能讓戶外的舒朗綠景自然滲入室內,更使整體氛圍顯得純淨開闊,同時在材質的交疊中保有豐富的層次感 。

 
 
 
 
 
 
 
 

洄游動線,讓節奏自由穿行


為了將雙面大窗的採光優勢完整引入室內,設計團隊為三間臥室規劃可自由開合的拉門。當拉門敞開,窗景得以在空間中彼此交織,光線一氣呵成地蔓延至各個角落;當拉門闔上,則又回到各自獨立的靜謐與隱私。這樣的轉換不僅使空間彈性,可以隨著彼此的日常步調呼吸,更是充滿餘裕的生活方式。

 
 
 
 
 
 

動線以「洄游」為設計核心,餐廳、中島、客廳與房間之間構成可自由流動的環形韻律。屋主曾分享一段日常趣事:當她在廚房專注料理時,若有人靠近,總能悄悄從另一條路線「溜走」,不打擾、不正面交錯,卻帶著一點幽默與從容。

 
 
 
 
 
 

以餐廚為心,重新調配家的比例


整體配置也順應屋主的生活重心,主要場域以餐廚區為主。開放式廚房搭配長形餐桌,成為她們工作、實驗與共食的日常中心;客廳則退為聲音與靜觀的場域,讓黑膠播放旋律與可移動電視架輕巧對應著不定時的娛樂需求。紅色展示牆與弧形沙發背牆構成視覺上的柔性轉折,削弱結構的銳利感,也為空間敘事劃下柔軟的收束。

由於順應基地原有的挑高條件,公共區域的天花板設計為一道山形斜屋頂,巧妙遮蔽必要管線,也溫柔地模糊客廳與餐廳的界線,使兩個場域在垂直與水平向度上自然融合,為整體空間保留最大程度的開闊感。

 
 
 
 
 
 
 
 

將細節藏進日常


內部色調內斂節制,透過材質堆疊出豐富且細膩的層次。地坪採用米色磁磚,搭配相近色系填縫劑,視覺上消弭分割線,營造出如塗料地板般乾淨連續的基底,沉穩、溫潤,並兼具清潔與實用機能。

 
 
 
 
 
 
廚房熱炒區的牆面,鋪設帶有手感凹凸肌理的馬賽克磚,光線於不規則表面漫射成柔和光斑,既具視覺次序,也呼應屋主對手工質地的偏愛。而衛浴空間則選用十公分方磚做出紅白跳色的活潑搭配,並揉入偏紅色的填縫劑,減輕紅白強對比的壓迫感,也讓紅色成為明亮基調中的點綴。

 
 
 
 

留白的餘裕,讓生活自行發聲


家的形狀,從來不是由結構劃定,而是由生活慢慢雕出輪廓。

這個空間在光線轉折之間、拉門開闔之際,靜靜地讓三位住者找到彼此的距離,也為個人保留剛剛好的深度。當廚房成為生活的起點,客廳退為聲音與沉靜的所在,家的結構也悄悄轉向,貼近她們日常的軌跡與習慣。

設計並非為了定義生活,而是讓生活能自在發生。

 
 
 
 
 
 
 

LIVINGLin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