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之間,燃起一場料理劇場:Will’s Teppanyaki 以光和步伐揭開鐵板料理第三幕

 
 
 

火,是文明的起點,也是將食材轉化爲一切風味的開始。在料理的世界裡,它不只是加熱工具,更是喚醒感官的催化劑 —— 跳動燒紅的火光、滋滋作響的聲音,在味覺尚未啟動前,視覺與聽覺早已被召喚。

從人們圍坐火堆、等待食物的古老記憶,到灶台與鐵板上延續的熱力現場,火始終是交流與創造的核心。若空間能承載這股能量性格,便能延續這場關於料理與感官的對話;一場宛如劇場般的沉浸式體驗,就在眼前上演。

 
 
 
 

以火為語言,串起料理與空間的共演現場


Will’s Teppanyaki 三店,是品牌邁向高端料理的重要一章,也象徵主廚職涯的新起點。這一次,他不再滿足於傳統鐵板燒的制式格局,而是期待打造一座能讓料理現場成為焦點的空間,強調專業主廚的手藝,以及與主客的互動交流,讓料理的溫度與鐵板的烹調藝術,真實地落在每一位賓客眼前。

直尺設計以「鐵火淬藝」的主題,將火視為創作之源,將料理視為舞台劇般的現場演出。空間成為媒介,提供賓客參與這場烹飪、感官與情緒交織的即興表演。從紅銅、黑鐵、石材,到流動光線與隱藏動線,讓火的核心意象流動於空間。

 
 
 
 

凝結的火光,行進中的料理風景


走進 Will’s Teppanyaki 三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如火爐般的量體,以及兩件由設計團隊親自設計的造型陶藝作品。粗獷、渾圓、近乎炭化的外表,帶著火燒過的痕跡,也像尚未成形的原料,為空間定下「淬鍊」的開場基調。

 
 
 
 
 
 

整體場域由三進包廂構成,動線猶如劇情推進,由明至暗、由開放到私密,彷彿引導觀者參與一場技藝呈現的過程。每一進包廂的材質與光線搭配都略有變化,如同一道道被火塑形的段落,轉化著人的感官與情緒。

第一間包廂的牆體,以礦物塗料與紅銅構成,質地粗礪、色澤溫潤,如同鐵尚未鍛成前的生澀狀態。從這裡開始,空間的視覺語彙與體驗順序同步展開。

 
 
 
 
 
 
空間的第二進包廂位於場域核心,材質轉為木質與金屬交融,象徵火中變形、尚未定型的過渡狀態,光線也相對開展,是動線轉折與視線交會的節點。為呼應鐵板料理的「表演性」,設計團隊在天花板設置一組靈感來自金屬敲擊斷裂時火星飛濺的點狀燈具,錯落懸浮於半空,既像未散的火光,也像凝結的碎片,在視線上方勾勒出一道安靜卻不穩定的張力。

 
 
 
 
 
 
 
 
 
 

隨著動線向內延伸,來到空間最深處的第三進包廂,場域氛圍明顯收斂。牆面與家具大量採用沉穩木質,表面平整而低飽和,光線也轉為柔和溫潤,使整體感知緩慢沉澱。

燈光策略自入口至內部漸層變化,背景光源刻意壓低,將視覺集中於料理進行的場域——鐵板台、主廚的手勢與食材的變化。紅銅燈罩映出溫潤光色,微光在金屬與料理表面游移,強調每一個即將發生的瞬間。其餘區域則沈入暗影,讓空間如舞台般退去背景,靜默地框住表演本身,直到最後一刻緩緩收束。

 
 
 
 
 
 
 
 

隱而不現的後場,成就純粹的觀看


空間的深度,不僅來自材質與視覺的層次,更藏在動線背後無聲的秩序中。為了讓料理如演出般純粹發生,設計團隊以「主客分離」為原則,構築一條隱蔽的後場通道。主廚自備料區起身,沿著貼牆規劃的隱性通道行進,動線隱匿於視線之外,安靜抵達料理台前,如同從舞台側翼現身,專注地投入眼前的料理。

這條隱形動線,就像空間中的第二層流動軌跡,使出場與退場皆不留痕跡。正因如此,前場得以維持絕對的專注與安定,鐵板成為焦點,光線凝住每一道翻面、灑鹽、擺盤的瞬間。料理以最純粹的形式呈現,而用餐者則在這片沉靜中,感受主廚專業技藝與新鮮食材的美味。

 
 
 
 
 
 

帶走一段記憶的餘溫


Will’s Teppanyaki 第三館,是品牌向內轉化的階段性場域,也是一場以料理現場為核心的空間實驗。設計從「火」出發,將材質、光線與動線收束為一種安靜而有節制的秩序,使專注得以持續、觀看自然發生。

從進門的那一刻起,情緒便隨著光線與材質層層沉澱。待餐後靜靜離席,那些關於溫度、手勢與光影的片段,也像一道未熄的餘溫,在記憶裡緩緩擴散。

 
 
 
 
 
 
 
 
Will’s Teppanyaki 三店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3段160巷19弄32號
時間:Tue-Sun 12:00 - 14:30, 18:00-22:00; Monday off
IG:查看更多

 
 
 

SHOPSLinvisit, d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