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以簡約而暖心之光,溫柔接住所有人心底的嚮往 ㄧ Jamie x「SEEDDESIGN 喜的燈飾」

 

左至右:喜的燈飾品牌總監 Jen、設計師 Dou、HC 主理人 Jamie

 
 

SEEDDESIGN 喜的燈飾 」 ( 以下簡稱:喜的 )今年邁入 30 週年,我很榮幸,也蠻開心參與到他們 1/3 的歲月。記得第一次合作時,我剛離開廣告公司,當時有些場景還是在我們家進行拍攝;時間就這樣過去,雙方持續合作也超過10年了。對於可以一直合作的老客戶,我自己格外珍惜。


那天新品拍攝日,趁機約了喜的品牌總監 Jen 以及設計師 Dou,來聊聊這些日子以來,品牌經歷的轉變與社會觀察,也進一步談到產品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設計思考和市場思維。

 
 
 
 

三十年如一的簡約 x 實用美學

 
 
 
 

Jamie:首先恭喜喜的 30 歲!我們不免俗地先回溯以往。以前外銷經驗對後來的品牌發展,有什麼啟蒙跟影響?


Jen: 早期跟北歐市場合作的經驗,從他們對燈飾的觀察和看法,如何呈現商品的攝影視覺,都深刻影響我們包含自身的產品美學、講求使用性的謹慎態度,以及對光的敏銳度。而北歐喜歡的燈相對偏內斂且小巧精緻,在還沒有 LED 燈的年代,普遍用傳統鎢絲燈泡和鹵素燈,這些溫暖、不會太亮的黃光,奠定了喜的燈的基本調性。


多年前有人會問我,我們公司風格是什麼?經過這些年來的能量積累,我想喜的其實就是在簡約的脈絡之下,不偏離實用美學

 
 
 
 

Jamie:關於台灣人的用燈習慣,你觀察到哪些轉變?


Jen: 燈跟家飾品有個差別,在於燈本身會發光,而這個「光」,會影響到空間的氛圍感受


20 幾年前我們那時主力是鹵素燈,許多客人會在意「夠不夠亮」、「省不省電」?所以我們花滿多時間在推廣「光是會影響居家氛圍」以及「局部光氛的配置運用」觀念。隨著民眾愈加注重整體感受的營造,思維也逐漸轉變。除了亮度,他們更會希望燈具散放出來的光是舒適放鬆的,讓人回到家可以安放身心。

 
 
 
 

Jen: 進入 LED 燈的世代後,大家最近容易在意「 LED 燈壞掉好不好修」這件事。以前的習慣燈泡壞掉,換燈泡就好;現在跟家電一樣,LED 燈模組壞掉的話,就要約時間維修,確實會有客戶因為這點而產生疑慮。我們內部也陸續推出一些可替換燈泡的款式,提供更多選擇。


Jamie: 所以你們的設計,真的有在傾聽消費者的聲音跟社會使用的脈動,不斷把應用面考慮進來。

 
 
 
 

在感性的狂想中維持理性判斷,找出甜蜜的平衡點

 
 
 
 

Jamie:我滿好奇,你們如何決定設計能正式量產?


Dou: 設計的過程除了個人發想,有時候會是市場先有需求,我們聽到客戶反饋,便會依照需求來量身設計。這類的產品被量產跟推出的機率,相對也會比較高。


產品好看之外,功能和成本往往也是重要的一環。產品設計師的我們,常會想要增加燈具的功能,可是你會發現,加了這些配備的同時,成本售價亦會跟著提升,於是就得找到一個理想的平衡,才能讓商品有足夠吸引力


內部打樣出來後,我們會再進行市場前測,當客戶看到實品,他們會產生各種看法,有好的、也會有不好的,我們每個設計大部分都要經歷這些「考驗」之後,才會正式上市。

 
 
 
 

Jamie:有沒有幾乎準備好要上市,但在最後一兩個步驟突然被扼殺掉、重新再來的?


Dou: 「OLO」 就是這樣的例子。原本的「OLO」有磁吸式的設計,但到最後關頭,我們發現自己觀察到的,跟實際市場需要的有滿大的落差。雖然有時市場聲音聽太多的時候,很難做出一些有亮點的東西,但也不能完全不聽,因此後來就決定功能再簡化,推出日後大家看到的版本(如下圖)。

 
 
 
 

Jamie:那有很任性,不顧市場聲音就是想推出的嗎?


Jen: 大概就是「VULTURE」系列吧,那是設計總監 MD 想要為「兀鷲」發聲,堅持要出的一款。我們當時想說既然決定推出,索性結合多種結構,這樣喜歡多功能調整燈的使用者,也會有個新選擇。

 
 

VULTURE 系列

 
 

Dou: 我覺得這種護航有時候蠻有趣的,那份堅持,會讓人對設計產業有個盼望。彷彿身為設計師這個角色,我還是可以稍微浪漫一點,不要管這麼多市場狀態。


Jamie: 而且這也是一種學習。一個設計團隊的領導者,也在於給成員堅持和希望的感覺,讓那股任性可以被傳承下去。永遠跟著市場走,形同待在舒適圈,不一定會有特好特壞的事情;但我們去碰撞跟實驗,你可以給下一代的設計師知道,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可以嘗試。無論成功或失敗,後面的過程都是有趣的經歷。

 
 
 
 

Jamie:喜的產品如何在賣座跟獨特性中找到平衡?


Jen: 我們好像沒有特別追求獨特性。不過一個很大的重點,是要考慮到實不實用的問題。這份「獨特」,我會解讀是從生活面出發,也許是貼心的思維,或在擅長的結構上做好用的改變。即便是常見的外型,設計師還是能透過賦予不同元素的方式,增添燈具亮點


Jamie: 這點我很同意,任何創意的事情,其實都是經過無數的排列組合再生成的。有時組合跟思考點對了,就算視覺上不是太令人驚艷,人們就是會有好感。回歸到生活,實用性的東西相對能走得較長久。

 
 
 
 

讓光,啟動你對生活的想像

 
 
 
 

Jamie:現在翻看你們網站和型錄,照片呈現的型態很廣泛,不只有單純的概念形象照,也會有實景照,設計師案場的空間照片,甚至也有 3D 的空間,這個出發點為何?


Jen: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想像力,可以去聯想燈具放在空間的模樣,光是拍產品的去背照,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夠的。此外有些燈我們會覺得它不僅能放在餐桌、客廳,也能裝在樓梯間,這樣的情況下,勢必得先提出示範,才將觸發更多想像。


Dou: 我稍微補充,嘗試用 3D 建模的方式結合視覺,除了因攝影棚有限之外,也是想增加空間的多樣性。畢竟在台灣,實際場域的面貌還是會有個限度,這時 3D 會是滿好的選擇。

 
 
 
 

Jamie:品牌想透過設計,傳遞給大眾什麼樣的訊息和理念?


Jen: 燈光其實是空間很關鍵的要素之一,它可以為生活帶來提升,並且跟我們生理心理的感受都有關係


有時不用過度去追求浮誇的燈光效果,而是關注怎麼讓燈光跟生活可以完好契合。比如什麼時候適合用白光,什麼時候該轉用色溫偏黃的光氛,讓日常舒服又自然。

 
 
 
 

Jamie: 你這個講的非常好,很多建築和室內設計,都是取自於大自然,而講到燈,我們是取自何處?其實也是自然。


大多時候造型不一定要多炫目,能勾勒出人們對自然光的作息感受,就是最舒適的狀態。但這個無法用單方面切入,要藉由不同的體驗去包圍這件事情才會成立。


Jen: 所以我們才需要實體展示空間。網路上瀏覽,就算有照片,即使每個人家裡都有 VR 眼鏡,觀者還是不曉得這盞燈光的實際感受為何,摸不到燈飾的觸感。透過展示場域的構建,我們期待大家能實地走訪,親手掂掂燈的重量,體會每一種材質不同的質地風貌,以及最重要的「光感」

 
 

喜的台中展廳 / 設計:蟲點子創意設計

 
 
 
 

專注當下,期盼共好的能量

 
 
 
 

Jamie:身為新一代領導人,Jen 對於未來有什麼願景嗎?


Jen: 30 歲有一個轉捩點。以前你會怕跟不上時代,想不斷往前,但現在會想更專注在當下。


就光這件事來說,我們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像是從把燈做好、把「光」也一起做好,教民眾怎麼用光來提升自己的生活,雙方一起進步。另外在設計上,如何讓消費者有很多選擇之餘,又不會太資訊焦慮(爆炸),這件事一直是我們內部不斷反思的議題。我想未來五到十年,我們會持續進行這方面的事情。


此外,我私自也滿期待台灣環境能像國外一樣,有更多不同的設計公司興起,同產業之間的人,連結度可以很深,我們大家互相交流,一起共好。

 
 
 
 
 
 

採訪|Jamie Lo . 編輯|ChichiL
攝影|Jamie Lo、Danny Li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