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ie 專欄 #060|幫大腦建立靈感資料庫,提煉成想表達的畫面

 

空間/ 巢空間設計

 
 
每個人做事情都有一套自己的思考邏輯,亦即是個人的知識體系。我們如何把自己平常在不同領域獲得的知識和洞察結合起來,幫大腦建立靈感的檔案資料夾,並且在創作時,提煉成想表達的畫面,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藉由這篇,我趁機梳理一下自己的方式,歸納出三種心法分享給大家。或許初嘗試時需要多多練習,但時間一久,習慣了這麼做的話,很多思維將會內化成下意識的肌肉反應,時刻為自己加入新養分,保持創作的彈性和廣度。

 
 

燈具/ 喜的燈飾

 
 

一、掌握有熟悉感的文化記憶


我們可以把想建構的世界簡單分成幾種不同的分類。以建築空間方面的影像創作來講,首先是「熟悉感」。對於熟悉感的東西,觀眾會很有共鳴,可能是小時候曾經出現的梗,像是漫畫、電影和電視上看過,或是日常會有的物品。譬如曾經當紅的明星、飛壘口香糖、小虎咖啡、灌籃高手...... 這些在大家成長過程中佔據大量片段的事物,都會是能連結記憶,創造熟悉感的東西


而有些事情,已然累積成一個特有文化,舉例來說,早期台灣社會的父母較不會直接說愛,傳遞他們的關心,但會問你「有沒有吃飯?」,這其實就是他們的關愛,也是台灣社會才會感受到的文化。

 
 

空間/ 合風蒼飛設計× 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日日春油飯)

 
 

我們可以從不同地方,去了解什麼東西會讓人有熟悉感,這些東西就能應用在不同的創作面向上。像有些設計公司特別擅長結合台式復古的元素,把以前台灣流行過的元素,用這個時代的觀點重新呈現出新樣貌,就是一種熟悉感的運用。而好萊塢愛情喜劇片和世界末日方面的災難片,我們常會有看過類似的印象,但只要有新電影上映,大眾還是會前去觀賞,就是因為有一種很喜歡的熟悉感,驅使我們觀看。


你要很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點(梗)的原因,才有辦法把「熟悉感」運用到位。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生長背景,擁有不同的喜好,沒辦法也不必了解每一套梗的運作,但是當你想去應用某一個熟悉的記憶時,它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必須要加入哪些時間點、發生區域、文化素材,就得花點功夫了解。如此放在創作裡面,才能使擁有共感的受眾產生情感連結,畫面的強度就也能再拉高一些。

 
 

空間/ 隱室設計

空間/ 隱室設計

 
 

空間/ 朗禾設計

 
 

空間/ 開物設計

 
 

二、觀察生活中的形狀和顏色


我自己是個蠻靠視覺的人,對於形狀跟顏色會有比較強烈的印象感受。日常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幾何形狀,三角形、圓形、方形,多邊形等等所組成,這些形狀就能讓我們在畫面中創造很多趣味的變化。可能是形狀的排列組合,圓形+長方形、三角形加圓形,抑或是同個形狀的重複出現。在觀看ㄧ些廣告和影集的轉場,他們便常用同個形狀的東西,聯結到另一個相同形狀的物品,例如一個太陽下山,太陽的圓形就變成車輪,轉到隔天早上主角趕路上班的情況。

 
 

空間/ 向度設計

 
 

攝影上,如果平面視覺是被整理過的,擁有一個幾何的架構,通常也容易產生迷人的吸引力。舉光影為例,它可能是一道斜射的光從窗外灑下,畫面或許 1/5 是亮的,4/5 是黑的,這兩種對應就如同兩個三角形的衍生組合。大家可以多觀察身邊不同的形狀,去進行一些好玩的連結想像。


我自己在攝影的手法也常常會用,像是波浪形的椅子,跟後面波浪形的沙發做一些交疊呼應。或是桌上放了兩顆柳丁,那麼前面就再放橘色的球形抱枕,試圖創造連結性,畫面就會不自覺較為趣味協調!

 
 

空間/ 上上設計

空間/ 向度設計

 
 

空間/ 人工人設計制作

 
 

而跟形狀相關的另一個東西即是顏色,形狀跟顏色其實可以一起思考,做些比較極致的翻玩跟交融。


每個顏色都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又象徵多元的語彙及寓意,我們可以從這邊去做些搭配組合,透過自身的美感,盡量讓對比或協調的顏色在畫面出現,構成主體的調性。


也許是強烈衝突的排列,也許是柔和陪伴的排列,相加疊合之下,形塑出多種不同的情感和情緒。這份調性,又會牽涉到是否能透過視覺誘發共感的結果。有時若看到一些作品,覺得為什麼沒有太多感覺?我們也能自我練習,進行倒敘的推演,去看是哪一點沒做到位,進而思考自己會怎麼詮釋這件事情

 
 

空間/ 上上設計

 
 

我們前幾天剛好拍一個好室設計的案子,這個案子很有趣,屋主始終如一,都是工業風的忠實愛好者。


臺灣幾年前也流行過工業風,調性也大多是冷冽一點的風味。然而我們在創作的時候,會希望盡量給空間不同的生命力,最好能了解這個家庭的成員為什麼會這樣思考,他會什麼喜歡這個東西,比較能把背後故事演譯給觀者看見


所以這一場的工業風空間,我就聯想到一件事:十幾年前的屋主可能還是單身狀態,所以他的空間比較像一個大男人的天地,有點酷、有點冷調。後來結婚有了小孩,空間隨著生活成長,開始加入家庭的溫度,所以裡面會變成比較溫暖的工業風,有一些柔和的氛圍和視角,灰色也不再那麼冷灰,而變成是暖灰了。依循這樣的脈絡發展下去,自然會有很多新東西可以去延伸創造,我們也能把屋主個人成長的歷程給拍攝出來,將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大家可以期待之後的成果。

 
 

空間/ 太硯設計

 
 

空間/ 鉅程設計

 
 

三、收集社會現象


從事攝影或者藝術詮釋的人,要對發生的社會現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雖然不用深刻地探索到底什麼才是政治正確的事情,但是仍要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空間/ 鉅程設計

 
 

有些現象可能是長期演變,比如少子化、頂客族、同性婚姻等,有些則如疫情爆發這類中短期的現象。觀察到這些徵象,就可以把它變成創作能量。前陣子常有的例子就是 1.5 公尺的防疫距離。如果拍到超長的桌子,就可以玩兩個人坐在桌子兩端的梗,形容這張桌子是一個超級安全不會染疫的用餐距離,而同是經歷過的人,或許就會會心一笑。


不過玩弄現象時也要格外注意尺度的拿捏,因為有時一個梗,在不同的族群會有完全對比的反應,甚至會踩到一些界線。掌握得好,這件事會幫你順水推舟,但若越線,同樣可能會招來非議。

 
 

空間/ 寬玠設計

 
 

有些資料要靠自己去吸收補充,像前面提到的文化記憶;有些東西則是要藉由觀察,收集資料跟多看,像是對形狀與顏色的敏銳度。也有些事,得自己親身去外面走走,接近人群,甚至走出舒適圈外的世界去體驗,會有更多豐富的收穫。看紀錄片這件事情就蠻不錯的。相較於新聞播報的片段,紀錄片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敘事,可以幫助我們還原完整資訊,拼湊真相的樣貌。


透過這類東西去瞭解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進行創作時也會更有自己的聲音和見解。甚至,還能透過自己的專業,把一些理念拋磚引玉點出來,用溫柔又具美感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思考你想傳達的訊息。

 
 

空間/ 巢空間設計

 
 

空間/ 45tilt / 肆伍形物所

 
 

空間/ 懷特設計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