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森生 Kidfolk 主理人林璟薇 & 好室設計總監陳鴻文 ㄧ 在台語囡仔 ê 自然藝術空間,陪伴囡仔遊戲探索做自己

 

左:好室設計總監 Ivan;中:森生主理人 Emma;右:HC 主理人 Jamie

 
 

「一講到臺語,我就會想起兒時被疼愛的時光。那是個回憶起來會感到很溫暖,象徵滿滿愛的語言。」問起 森生 Kidfolk 主理人林璟薇(Emma)堅持讓家中三個孩子全台語教學的原因,這份回應讓在場的我們為之動容。


在強調國際化的社會潮流底下,現今幼童的學習環境,十之八九多以英文教學為主要號招。不過位於高雄的自然藝術共學教室「森生 Kidfolk」,反而是一處打造給「台語囡仔」的全台語學習環境。


當初有感於在高雄找不到可以讓孩子落實用台語學習的幼稚園,Emma 一路從孩子在家共學、陸續增加共學夥伴,到後來決定設立「森生 Kidfolk」教室,從她不疾不徐的言談和堅定的眼神裡,我們看見 Emma 獨有的強大信念與勇氣,以及那份讓孩子自由野放發展,珍惜與土地連結的深刻盼想。

 
 

「森生Kidfolk」主理人 Emma 與教室老師

 
 

在拍了各種以兒童為主題的住宅空間後,我們這回來到具備教育性質的森生教室,拜訪 Emma 以及先生 好室設計 總監陳鴻文(Ivan),深入暸解他們挹注於「森生 Kidfolk」的想法和理念。

 
 
 
 

Q:首先請 Emma 介紹森生教室採用的教學方式?
 
 

Emma(簡稱 E): 我們在森生採用的是「瑞吉歐」的教育法。「瑞吉歐」是從義大利發源的幼教方法,重視與自然環境的連結,以孩子的思想為中心,從興趣與需求出發,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在生活中與人互動與合作中,建構屬於自己的學習經驗。老師提供的角色就是「協助」,他不會主導一切,而是在旁觀察,聆聽孩子溝通過程是否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引導他們想辦法解決。


此外瑞吉歐的教育,也鼓勵孩子用自然的鬆散素材進行創作,讓孩子自己來賦予這些東西意義。

 
 
 
 
 
 

Q:教室落址於此,有什麼樣的機緣嗎?
 
 

E: 因為過去參與共學課程的經驗累積,我對自己理想中的教室有個明確的藍圖樣貌。之前常跟 Ivan 描述理想中的瑞吉歐教室是什麼樣子,空間內外環境應該是怎麼樣,它跟自然有連結,而且教室要有大片的落地窗和窗戶 ......


後來找到這個地方,我們覺得非常的棒。空間本身有充足的室內跟戶外場域,除了距離左營火車站很近,交通方便之外,左營是高雄發展較為早期的地方,擁有豐富的歷史跟文化資源,這附近又有好幾個公園,可以讓小孩去散步撿寶物。


不過當時空間的狀態其實很破爛,漏水問題嚴重,室內也很陰暗;但是 Ivan 看出這邊的潛力,他說這個會是我們要的樣子。後來真的都是我們當初想像中的模樣,心裡還蠻感動的!

 
 
 
 

Ivan(簡稱 I): 這個年紀的小小孩,消耗他們體力這件事其實還蠻重要,所以需要讓他們多一點動態和肢體的活動空間。我們反而不是在找很大的室內,而是有沒有更安全的戶外環境


這個基地條件剛好是戶外範圍很大,周遭又有不同的特色公園,孩子可以走到舊左營那邊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跟古蹟,無疑是理想的地點。

 
 
 
 
 
 

Q:關於讓孩子講台語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特殊意涵?
 
 

E: 我小時候跟家裡長輩、阿公阿嬤都是講臺語,一講到臺語,我就會想起兒時被疼愛的時光。那是個回憶起來會感到很溫暖,象徵滿滿愛的語言。直到我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會希望把這件事傳承給下一代,提供他們也有這般說母語的機會


讓孩子學習臺語,其實就是他們跟土地連結的一種方式。你認識了一個語言,相對就是了解它背後代表的文化意義。人家說「越在地、越國際」,我們一定要先懂得認識自己,認同自己成長的地方,在地的文化價值,哪ㄧ天踏上國際舞台,你就會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孩子還在形塑自我的學齡前年紀,我們會認為學臺語比學英文來得更加重要。

 
 
 
 

Jamie(簡稱 J): 我拍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台灣設計師,你真的會發現,有其力道打到國外去的,大多是本土性很強的作品,譬如 Ivan 那間屏東的三合院,題材就充滿渲染力和獨特性。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文化,外國人做得再好也不會比我們好,那這類的東西在國際上自然就會很強。


E: 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不會講英文,會不會輸在起跑點,所以他們會希望從小開始學英文。那為什麼我們會帶我們的孩子先學臺語?


實際上臺語有 8 聲調,比英文還要難上許多。現在的英文資源非常多,你只要想學,不論幾歲都不怕學不會。但是臺語呢?如果沒有在小小孩的時期學起來,長大再去學的話相對會辛苦一點。

 
 
 
 

J: 語言是一個載具,它等於承載了文化,甚至承載著不同的聚落。假使我們沒有從小學臺語、學母語,它變成不是我們的原生語言,後來學,其實意義也不大,因為你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語言在學。但如果我們從小學起,會是把它當成自己的文化在看待,那個力度會很不一樣。

 
 
 
 
 
 

Q:除了台語,想以自然和藝術這些元素為主軸的原因為何?
 
 

E: 有句話說「你要喜歡大自然,長大才會保護大自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刻意去創造這些連結。你一定要跟這個環境有關係,覺得它是你的,才會知道它很重要。跟我們為什麼選擇講臺語,其實是相似的道理。


居住在都市並沒有那麼多充沛的自然資源,所以我們假日很喜歡帶孩子去戶外,親近大自然的一切。


J: 而且讓他們去親近土地,反而能激發更多想像。


E: 沒錯,越小的孩子,你讓他時常玩一些自然的鬆散素材,比如種子、果實、樹枝、泥土,他們的想像力其實比大人還要來得豐富,可以玩很久。而且這份想像力,就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才會有的能力

 
 
 
 
 
 

J: 那針對藝術這個主軸,你們有什麼樣的想法?


E: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其實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還沒大到語言能力足夠表達之前,他無法好好傳述自己的感受。這時「兒童藝術」就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輔助表達方式


他可以唱歌跳舞,可以透過繪畫,或者是任何的創作形式去表達內心想法。這也呼應瑞吉歐其中一個教育理念:重視孩子的意見,鼓勵「讓孩子表達」這件事情。

 
 
 
 
 
 

I: 孩子就像是種子,不用每個人都長得一樣或很像。那時候在設計品牌 logo 時,我就希望 logo 表現出一個動態、未知的狀態。三個不對稱的圓,每個人觀看的感受和見解都不同。有人覺得是種子,有些人看是石頭,也有人覺得是其他東西。我希望「森生」可以有多種可能性跟延續性,就如同我們的教育觀點,孩子不是只有一種兩種看法,他可以跟別人很不一樣。

 
 
 
 

E: 這也像是我們教室有很多自然素材,我們很尊重每個小朋友想要怎麼自由地去運用,支持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的年代,常會被大人貼標籤說怎麼樣才叫 #乖,怎麼樣才是 #好,慢慢地我們開始會把自己的感受給壓抑住。


但其實孩子從小就要開始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這條路是很漫長的。他要不斷去探索嘗試,才會找出「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這是我有興趣的東西」。過程當中,我們大人就是支持他們勇敢體驗,忠於自我發展。

 
 
 
 
 
 

Q:在這樣的想法下衍生的教室空間,配置和設計概念為何?
 
 

I: 我那時候想說這次要設計的,不只是單純的空間,而是一個小舞臺。讓孩子在每一個空間串場的時候,都能感到些微的環境變化;但是整體來說,它還是很素雅、包容性很大的場域環境 —— 包容各種孩子的創作,包容他們的使用方式,以及空間家具之間的搭配


我們也希望孩子跟自然是有感覺的。所以我把一顆 150 幾公斤的大石頭放在退縮的騎樓處,作為孩子的穿鞋椅與緩衝空間;也透過結合自然素材的把手,去觀察幼孩對這些媒材的反應,他們會產生什麼樣的知覺回饋。

 
 
 
 
 
 

E: 空間分成 3 個主要場域,分別是緩衝的接待區,中間的大教室,以及最裡面的共學教室。我們希望它是一個中性的容器,可以承載孩子的創作,也是可以讓孩子充分表達的地方,所以空間的色調都是選定較為乾淨雅緻的襯底。裡面很少固定的東西,大多是用家具去佈置,也因此空間具備容易調整的彈性。


其實一開始的教室是跟孩子一起建構起來的,包括他們希望陶土區、音樂區、積木區等等設置在哪,都是經過跟他們共同討論而出的結果。可以說這個環境,一直處在一個變動跟未完成的有趣狀態

 
 
 
 
 
 

I: 小孩子的空間不見得要設計很多顏色,大人只要給他們一個很乾淨的舞台去展現就好。所以自外而內,我們選用的基調越來越單純,把顏色和特色通通留給孩子去發揮


這三個空間雖然都是運用比較淡雅的顏色,不過材質表現上還是有做出層次的變化。最外面這邊更特意用深色的燒杉,去圍塑出凝聚的空間氛圍,正好可以跟附近周遭的大樓作為區隔。


而因應瑞吉歐的教育方式變化性很大,會依學生討論出來的結論隨時調整教具內容,老師和空間的應變能力都要很強,所以我們也藏有大型儲藏室,在保持視覺乾淨的情況下,符合大量收納的需求。

 
 
 
 

Q:共學跟一般體制內的學習模式,有什麼樣的差異存在?
 
 

E: 大部分的共學團體,都是由一群理念相同的家長聚集在一起,變成一個共學班。在森生,我們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講臺語,並且以尊重孩子為主體。


體制內的教育因為是大團體,一名老師需要帶很多個學生,也必須按照學校規定的進度走,難免無法好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求。但是每個孩子的程度能力都不同,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個別發展,非常鼓勵他們跟隨自己的學習步調。假使在某些方面發展比較慢,我們也不覺得那是落後。但前提也必須是一個小團體,才有辦法這樣施行。

 
 
 
 

I: 孩子的教養過程容易遇到一個狀況:他到這個年紀了,應該要會什麼或應該要怎麼樣?


但其實每個人的發育和成長時間點都不同,並不用太急著要馬上看到什麼成果。我觀察我們家老大下來,等他成長到一個階段,開始對文字和數字有興趣的時候,我們再去帶,那個效果會更好。


孩子的學習動機很珍貴,我們會想要守護那份動機。

 
 
 
 

E: 學習其實是一輩子的事情,只要把一生的時間軸拉長,並不需要急於在什麼時間點學會什麼東西。凡是對這個東西產生興趣,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辦法學起來。這是我們一直很相信的事情。


所以只要維護好孩子的學習動機,他有了那個驅動力,隨時想學任何內容,我想都不會太難。


I: 除了學習動機,體力也蠻重要的。我們很重視戶外跟外出散步這件事,希望他們曬曬太陽,多散步跑跳,去消耗鍛鍊一些日常體力。

 
 
 
 
 
 

Q:對於「讓孩子做自己」有什麼看法?而讓孩子做自己跟教養之間如何拿捏?
 
 

E: 讓孩子做自己不是為所欲為的意思,而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


我們喜歡陪孩子討論情緒、認識自己廣泛的探索嘗試、培養興趣、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I: 我們在陪孩子做自己的時候,也陪他一起感受:「在做自己的當下,有沒有影響到其他人?」在以不影響他人為前提之下,鼓勵他盡量去嘗試,聽他們的想法,而非先給他一個答案


在孩子的世界裡,搞不好他還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所以我不會一開始就把事情可能會發生的結果告訴孩子,讓他們把想像的框架拋得再遠一些。


E: 孩子很有想法的時候,你也會擔心他會不會冒犯人、沒禮貌?無法融入團體生活?


作父母總有無止盡的擔心,放下對完美的期待,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我自己也曾這樣擔心,但是我觀察孩子後發現也是多慮。當你們保持良好溝通、親密的親子關係時,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拿出來一起討論。而當孩子是被支持的,愛是一切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大人要反思自己,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Q:最後,你希望「森生 Kidfolk」會是什麼樣的地方?
 
 

I: 一個很大的實驗室。


大人的教養方式跟與孩子的互動模式,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我們也是跟孩子在這裡一起,互相碰撞、溝通、磨合,實驗各式各樣的可能。

 
 
 
 
 
 
 
 

More Info / 森生 Kidfolk

採訪|Jamie Lo . 編輯|ChichiL
攝影|Jamie Lo、Weng、ChichiL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