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幾何光束與黑暗迷霧間,讓身體、光與時間交織為一: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在光中遇見你》富邦美術館登場

 
 
 

如果說電影是關於影像的藝術,那安東尼・麥考爾的創作,則像是在將影像拆解、拆到最根本的那一層 — 光。出生於1946年的英國藝術家麥考爾,是1970年代「結構電影(Structural Film)」浪潮中極具代表性的關鍵人物,他將時間、空間與觀看行為視為影像的構成條件,不依賴角色敘事或場景,而是回到觀看本身,讓光成為創作主體,開啟關於「感知」與「大眾參與」的創作路徑。

今年夏天,富邦美術館以《在光中遇見你》為題,舉辦麥考爾在台灣的首次大型個展,展期自 2025年7月26日至11月30日。展覽集結麥考爾自1970年代以來,橫跨五十年的代表作與創作手稿。

其中不乏他以手繪計算光軌的早期實驗,也包括近期透過電腦建模精密控制而成的動態裝置。這場展覽在黑盒空間裡結合霧氣與光影裝置,構築一座關於光、空氣與時間,可被觀眾穿越與共構的藝術場域。

 
 
 
 

《面對面 I》Face to Face I, 2013

 
 

安東尼・麥考爾 Anthony McCall


安東尼・麥考爾的創作脈絡,最初並不來自電影。他早期活躍於1970年代的英國行為藝術場景,關注空間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作用。1972 年至 1974 年間,麥考爾共進行了六場以火為媒介的現地表演,統稱為《火之景觀》(Landscape for Fire)系列。

他以精密的格點圖樣規劃火源位置,具備高度的計算性,表演者依照預定順序點燃,火光於夜色中交織出短暫且極具秩序的幾何網格。這些表演常於偏遠戶外進行,強調時間性、空間性與現場性,體現行為藝術中「空間事件」的概念。

 
 

《火之景觀》Landscape for Fire, 1972

 
 

起初麥考爾關注的是身體與場域的互動,但當他開始思索是否應將這些演出拍攝下來,創作的重心也悄然轉向:「影像」從紀錄工具轉為創作媒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麥考爾逐步接觸了「結構電影(Structural Film)」思潮 — 一場源自美國與英國的實驗浪潮,進一步探索影像的物質條件與觀看者的主體經驗。

後續的《火的循環》(Fire Cycles I、Ⅱ、Ⅲ) 延續此概念,透過簡化動作與延長時間,進一步拆解影像的構成要素,也為麥考爾開啟以光為媒材的創作階段。

 
 

《描述一個圓錐之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 1973

 
 

結構電影的創作者所關注的,是時間的延展、膠卷的物質性與觀看位置本身。麥考爾不僅被視為這股運動的代表人物,更比多數結構電影藝術家走得更遠。

他將光線拉入創作核心,處理光線如何「被看見」,讓觀者在場中與光的幾何形體發生實際關係,我們從「觀看影像」的位置,轉為「與影像共構」的身體經驗。

這些探索最終在 1973 年的 Line Describing a Cone 中達到關鍵轉折。麥考爾以一個白色光點,緩慢繪製出一個中空光錐,讓觀者實際走進這個由光組成的結構體,開啟了他長達數十年的「固體光」(Solid Light)創作旅程。

 
 


《描繪一個圓錐之線》是我所說的『固體光影像』。這部作品關注的是光束本身,而不是把光當作傳遞訊息、投影在平面上等待被解讀的媒介。觀眾不再面對銀幕觀看,而是被對銀幕,沿著光束的方向,望向投影機。

— Anthony McCall, Line Describing a Cone and Related Films, October No.103, Winter 2003

 
 

前:《描述一個圓錐之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 1973後:《在光中遇見你II》Meeting You Halfway II, 2009

 
 
 
 

Solid Light:源於精密計算的藝術創作


與人們普遍以感性理解藝術不同,麥考爾創作的起點,來自光線軌跡、幾何結構與觀看動線的精密計算。在沒有建模軟體的年代,他以手繪與數學計算,模擬光線在霧氣中形成的動態輪廓。每一道光的軌跡,都是在紙上反覆推演與測量的結果。

事實上,在創作出第一件固體光作品之後,麥考爾卻因當時科技限制而面臨瓶頸,感到無法突破,致使他之後的20年間僅從事平面創作;直到技術成熟的20年後,他才又繼續這系列的作品。這樣的背景,讓他的作品具備極高的邏輯密度,同時保有對空間、感知與不確定性的開放性。

麥考爾並非以感性抵達他心中的藝術,而是藉由理性的精準計算,構築出撼動多重感官的詩性結構。他採用「週期式(cyclical)」結構,要求在形式上必須考慮接下來的重複性,使觀者無法區分一個循環的結尾與下一個循環的開端。因此我們不能捕捉明確的起點,也無從預測終點。那麼,「我們唯有置身其中,與作品一同流轉」。對此,富邦美術館下了一記精準註解。

 
 

現場展出麥考爾手稿-01

現場展出麥考爾手稿-02

 
 


我開始意識到,一件以時間為基礎的作品,其長度可能會決定觀眾觀看它的方式。一場短暫的表演預設觀眾會在同一時刻聚集起來觀賞,這進而產生了一種近似劇場演出的期待。

— Anthony McCall, Line Describing a Cone and Related Films, October No.103, Winter 2003

 
 
 
 

影像的本質,是光,還是你?


展覽的開始,我們先走進黑暗,在一片漆黑裡看見劃破黑暗的幾何光束。飄移的霧氣,使邊界時而模糊、時而清晰,而光線變得柔軟,彷彿是有厚度、可以觸摸的光。館方提到,「在麥考爾的作品中,觀眾的移動與停留,與光一同構成事件本身;你不只是走入作品,而是在行動中讓它發生 」。

不同的時間點,會塑造每個人各異的作品第一印象;每一道光線也因身體的距離遠近,而產生變化。聲音同樣是構成體驗的重要部分。部分作品搭配城市環境、雷聲到靜默的環境聲響,增強空間的立體感知,「最終,聲音取而代之,成為影像的延續」。

 
 

《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 2009

 
 

站在光束之外,看到的是不斷生成的幾何輪廓;當腳步被牽引,開始靠近、穿越,伸手進入光中,站著看,蹲著看,繞到側邊、走進圓心,看到的光形都不一樣,大腦感知的結構不斷地被翻轉。若順著光束的源頭前去,一股走進隧道或是無盡山洞般的錯覺也隨之而來, 光於此時此刻,轉變為一個入口,一個可以穿越的維度。

 
 

往光源方向前進,像是走向看不見盡頭的洞穴

 
 
 
 


觀者無法獲得同樣的觀影經驗,每一個觀看位置都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觀者理解到,在過程中他們扮演著參與者的角色:他/她可以,甚至必須,隨著那緩緩浮現光的形體移動自身的位置。

— Anthony McCall, Line Describing a Cone and Related Films, October No.103, Winter 2003

 
 
 
 
 
 

在各種觀看形式和角色流動中,找尋光的軌跡


當視角轉向他人,體驗再次翻轉。你看著其他人走進光束,觀察他們如何伸手、旋轉、移動,身影在光裡產生剪影般的重複,在那一刻,我們從參與者的身分,變成觀看他人共創的觀眾。接著拿起手機或相機拍攝時,我們又是展覽的紀錄者,持續在參與、觀賞與紀實之間流動切換身份。

你會發現展覽不是靜態的,也不是單一角度的,它沒有固定的作品樣貌,更沒有唯一一種觀看方式。身體本身,即是影像構成的條件,感官則為作品完成的最後一筆。這讓麥考爾的創作與觀者之間,成就真正的「共創」:你在現場做了什麼,決定了你所看見的是什麼。

 
 

《面對面 I》Face to Face I, 2013

 
 

《天光》Skylight, 2020

 
 

《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 2009

 
 

這是一場無法被徹底轉述的展覽。即便拍攝了照片、錄下影片、寫下文字,也難以完整傳遞現場感受到的震撼與專注。它必須由你親身走入,才能真正被看見 — 在光中遇見你。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 展覽期間:2025/7/26 (六) - 11/30 (日)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ㄧ樓
網站資訊:查看更多

 
 
Photography & Video/ Jamie Lo
Text/ ChichiL

 

LIVINGChichiLart,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