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去醫療化」的突破思維,賦予空間治療之外的多元價值:專訪因沃創作總監曾祥坤

 
 
 


近年來,台灣醫療空間吹起一波空間設計新浪潮,從冷冰冰的白色空間轉變為充滿人性關懷和溫度的環境。空間設計師透過新的設計思維和實際結合需求的操作,打破人們對醫療空間的固定印象。


 
 
 
 

這個世代的醫療空間,對因沃創作總監曾祥坤來說,不僅是醫治身體病痛的問題,它還必須有一些附屬價值,或許是各式課程的薰陶,畫作展覽活動等等,藉此將更多可能性融入其中,提供訪者多元的體驗,吸引更多人願意踏進以往會有些抗拒的醫療場域。


深度讓醫療空間「去醫療化」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會發現大家尋求的已不僅是單純的功能導向。當你走進一家餐廳,期盼品味的很可能不只是料理本身,還有環境氛圍與內部設計,播放音樂、選用的餐盤器皿到家具,都是讓人欲想前往的因素。那麼踏入診所,身心感受到的事物,興許也不只是醫療。順應這樣的脈絡,曾祥坤提到,「去醫療化」的概念,應會是未來醫療空間設計採取的趨向之一。

 
 
 
 

那麼要如何實現空間的去醫療化呢?


「良好的設計源於故事,設計師透過深入了解業主的背景、求學經歷與從醫之路,甚至延伸到個人興趣和關注的議題,再將其轉化為設計元素,便能為空間賦予靈魂」


而有獨特故事的空間氛圍,自然可以產生感性的連結,就此診所跳脫傳統意義,而是一個充滿溫度的所在;醫病之間的距離亦將被徹底拉近,給人們帶來全新體驗。

 
 
 
 
讓空間變成交流與凝聚社群的聚集所


在請他更進一步為我們舉例分享時,曾祥坤說道:「我們每個人在從事各行各業時,都將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所以醫療空間的主理人(業主),針對其自身社會責任的意識看待與場域定位,便會是影響未來空間演變的關鍵所在。

 
 
 
 

以陽安日和牙醫為例,起初業主懷抱一個特別的願景:希望在醫療以外,能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手作創作與學習的場所,並且期待環境可以結合社會時事,不定期策劃各種展覽內容。


有了這個初衷命題,後續的空間設計自然可以延伸出更多有趣的細節。譬如櫃檯區域的規劃,別於其他診所的常態形式,曾祥坤適度把空間釋放出來,讓整體活動動線圍繞著櫃檯工作站行進,並且沒有太多隔閡。同時又運用一些隱藏的空間尺度暗示,劃分出平常看診時間的工作範圍和等待空間。而後方的活動木樁,必要時即可以展示當期孩子們的手作小物;像院方前陣子亦在這裡,舉辦過一場烏克蘭插畫家的作品展。

 
 
 
 
 
 

透過走逛展出內容的過程,院方用溫柔的形式傳述信息,打開與訪客的對話;而來者也能接收到各式各樣的關懷意識,獲得潛移默化的成長。於是,醫療空間不再只是單一的治療場所,而是在不同時日間,會有因不同目的前來的人群,搖身轉變成一個具有教育與訊息分享功能,促進人們想法交流,凝聚社群的公共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