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攝影成為二次設計」03 ㄧ 畫面趨完美,但真實度退後了?

 
 
 

AI 修圖的速度正在改寫攝影後製的節奏,但我們對「畫面真實性」的判斷,反而需要比以前更謹慎。現在的工具幾乎可以處理掉所有視覺上的干擾:雜物、暗角、反光、陰影、甚至連材質的顆粒感都能重建。技術變得很強,沒錯;然而在我實際的工作經驗裡,問題從來不是「AI 做不做得到」,而是我們該不該讓它「做那麼多」。

我不排斥修圖,也不是反對使用 AI。但我有一個原則很明確:如果過度修圖讓畫面變得太完美、太平滑,反而會失去了空間原本的節奏感與真實性。

 
 

空間/ 新澄設計

 
 

空間攝影,不只是造景


空間攝影不是為了把畫面修得像渲染圖。那種每道光都打得剛剛好、每個邊角都乾淨零瑕疵,確實很漂亮,但看久了就會覺得少了什麼,那種空間真實存在時的厚度和呼吸感。

空間設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有它的邏輯與比例。就像我們在現場拍攝時,會看見牆面有留白、燈光可能不對稱、材質也有使用的痕跡,那些並不是缺點,而是真實空間存在的證明。如果後製把這些細節處理到過於理想化,畫面就會失去它本來該有的脈絡。修圖修得太滿,不只蓋掉了瑕疵,也掩蓋了空間真正的語言。

 
 

空間/ 寬玠設計

 
 

空間/ 禾邸設計

空間/ 十合室所

 
 

空間/ 里摩設計

 
 

界線,攝影師自己要知道


多數客戶其實不太會去管攝影師是否使用AI修圖,他們在意的是成果漂不漂亮、看起來有沒有符合品牌形象,其他的細節全權交給攝影團隊處理。

對我們來說,標準不能只是畫面「看起來夠乾淨」。因為攝影不只是交一張好看的圖片,而是幫助設計被正確理解。我們得判斷什麼要修,什麼該保留,那些留下來的「不完美」,有時才是空間最真實的表情。

當我們過度處理、把畫面磨到只剩視覺流暢度時,其實就偏離了設計原本的語言。畫面可能是好看的,但設計背後的邏輯與空間的關係感,很容易因此被誤解。


這與修圖技術無正相關,而是攝影師在選擇時,是否還記得自己是在幫誰說話


 
 

空間/ 伴境設計

空間/ 伴境設計

 
 

空間/ 文域設計

 
 

畫面越「完美」,人反而退得越遠


我們現在常說,越是完美的畫面,越容易被誤會是生成出來的。當 AI 修圖變成標準流程之後,大家反而開始想看一些「比較真」的東西——那些有光影斜差、有邊角瑕疵的照片,不一定最漂亮,但比較像真實空間。

在拍攝現場時,我也會刻意保留某些細節,像是材質本來就有的陰影、地板略帶的反光,這些在空間裡其實很自然。如果後製把這些全部處理掉,空間環境反而失去合理性,也失去了它原本的真實語言。

 
 

空間/ 敘研設計

 
 

空間/ 十合室所

空間/ 卡特設計

 
 

空間/ 蟲點子創意設計

 
 

不是修得多,而是懂得收


現在修圖工具越來越容易取得,AI 也讓後製變得更快速,甚至有些人不用攝影背景也能「做出一張圖」。但什麼該修、修到哪裡該停,這些不是系統會提醒的。這些界線,得靠我們自己判斷。

當我走進一個空間,我會先觀察:這個設計想讓人感受到什麼?是冷靜?是放鬆?是某種材質上的重量感?我的工作,不是把這些訊號抹平,而是想辦法用影像把它們留住。修圖不是不能做,但如果一張照片讓人產生距離,那即使它看起來再乾淨,也不會讓人真的想走進去;反之,有溫度、有想像、有感的空間,即使沒有修除太多,也能引起好奇。

 
 

空間/ 許維蓉建築師事務所

 
 

讓影像成立的,不只是畫質,而是你選擇留下了什麼空氣感、光的走向、甚至某些不完美的狀態。那才是空間在說話,而我們要做的,是別讓那個聲音被關掉


 
 

空間/ 和和設計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