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荷蘭藝術雙人組合 Park Pardon:「請原諒我們作品裡的天真!」透過插畫與雕塑,喚起童年時期才有的無盡想像

 

藝術家 Bloeme van Bon 與 Geran Knol  (Photo Credit: Pleun Samuels / Vogelvlucht)

 
 

「面具」在東西方文化中,皆涵藏著多重的象徵與想像。它可能是保護、是偽裝、是權力的象徵,也可能是一種抽離個體身份、進入另種角色的媒介。在亞洲,面具常見於戲劇與宗教儀式,講究形制與神態的嚴謹對應;而在西方,它則時常出現在狂歡與化裝之中,與身份的隱匿與遊戲性緊密相連。

第一次看到 Park Pardon 的作品,那些懸掛於牆面、真人大小的紙漿面孔,散發著迷樣的吸引力。它們介於藝術品與角色之間,僅保留臉部最基本的眼鼻口形式。表情與用色,總會讓人聯想到什麼,也許是某個熟悉的臉,也許是某種說不上來的情緒。有些臉孔滑稽、有些表情逗趣,也有些讓人難以辨認情緒,甚至略顯奇異與怪誕。但同時,它們又極具一種奇特的幽默與親切感。明亮的筆觸與層疊色彩,讓那些面具像是剛從某個奇幻故事裡走出來的角色,讓人忍不住在猜想,他來自哪裡,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Photo Credit: The Poster Club

 
 

Park Pardon — 請原諒我們作品裡的天真


Park Pardon 由荷蘭藝術家 Bloeme van Bon Geran Knol 共同創立,目前居住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兩人在荷蘭茲沃勒(Zwolle)的 ArtEZ 藝術學院就讀插畫時相識,發現彼此對美學以及天真藝術(Naïve art)與外部藝術(Outsider Art)有著相近的熱情,也一直對各種臉孔和角色有種說不清的著迷,這些共通點讓他們經常展開合作。

天真藝術常帶有一種童稚直率的視覺語言,創作者多未受過正規訓練,或選擇刻意保留素人的視角與純粹感;外部藝術則來自與主流體系保持距離的創作現場,產生的自我表達。這樣的創作並不追求技術性或象徵結構,而是傾向於直覺、個體經驗與不經修飾的純粹視覺張力。這樣的取徑與喜好,也形塑了 Park Pardon 的創作方式。「我們的創作方式憑藉高度的直覺,不會事前規劃,也不打草圖,就直接開始動手。」即便熟悉各種藝術理論與結構,他們仍選擇讓直覺主導創作,順著材料與意識自然發展,逐漸長出各自的模樣。

 
 

Photo Credit: Rik

 
 

兩人在 2012畢業時展開合作計畫 Park Pardon。「Park Pardon」這個名字像個文字遊戲 —「Park」像是一個空間,而「Pardon」則帶有「不好意思」、「道歉」的語意,既像是兩位藝術家輕聲說著:「請原諒我們作品裡的天真」,用來輕輕化解他們作品那份不經修飾、略帶稚拙的特質,也是對直覺創作方式的自我打趣與宣示。

最初他們的構想是建立一個出版 zine 的平台,但這個計畫逐漸發展成製作真人大小的紙漿(papier-mâché )人物與雕塑作品。共同創作之外,Bloeme 和 Geran 也各自保有個人的藝術實踐,他們認為這些個別的創作與合作一樣重要,提供了另一種靈感來源,「我們很想要繼續一起創作,因為雙方的合作,能推動我們創造出單靠個人無法實現、甚至不會去做的作品 」也因此他們兩人持續在個人與合作之間來回切換、取得平衡,依照不同的專案計畫交替進行。

 
 

Photo Credit: Grafixx Scenography

Photo Credit: Grafixx Scenography

 
 


" We like to evoke feelings reminiscent of childhood imagination through our illustrations and sculptures; playful, accessible and relatable to a broad audience. "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沒有明確分工,而是在直覺中協力創作



在作品形成之前,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持續來回的對話。「我們希望透過插畫和雕塑,喚起那種像是童年時期才會有的想像力。對我們來說,作品應該是帶點好玩、容易親近,並且能讓廣泛大眾產生共鳴的。」

以插畫與雕塑作為媒介,Bloeme 和 Geran 試圖捕捉那種只存在於童年經驗的感受與想像。他們不為創作劃分明確的角色,幾乎每件作品都是從頭到尾共同完成。「在完成第一層上色後,我們會讓作品在彼此之間來回交換,直到感覺差不多完成為止。整個過程滿直覺的,沒有特別分工,就是讓它自然而然發展下去。」那是一種不需定義角色的協作狀態,如同四手聯彈般,在不斷丟球與接續中,使最終的圖像成果慢慢顯現。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Schijngelaten》面具系列



《Schijngelaten》系列的起點,延續自他們早期的合作項目。當時,他們試著將自己的手繪角色轉化成立體形式,最初製作的是真人大小的紙漿人物,用來當作一種說故事的方式。這樣的實踐在後來逐漸演變為面具的創作形式,讓他們得以用更抽象的語彙去探索角色設計的可能性,也讓作品成為更容易親近、可以直接掛上牆的藝術形式。

「 Schijngelaten 這個名字,是從幾個荷蘭字詞拼組出來的,包含 "verschijning"(形貌)、"schijn"(幻影)、還有 "gelaat"(臉孔)。我們知道,面具在藝術和文化中長期都具有重要的位置,也承載了各種象徵意義。」


儘管這系列的創作,起初的確受到面具文化的啟發,但《Schijngelaten》一開始並不是以「面具」的形狀為出發點。那反而是偶然發展而出的結果,剛好成為一種可供 Park Pardon 雙人組合對人物角色投射的中介形式,「把我們對人物角色的著迷轉化成真人大小的臉孔」,他們分享道。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 To maintain the individuality and uniqueness of each mask within a large body of work, we focus on a meticulous handcrafted process. Each mask is created with an intuitive approach that emphasizes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shape, color, and pattern. "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而在諸多製造面具的材料中,會選用紙漿(papier-mâché)作為媒材的原因,在於紙漿是種非常容易取得、用途也很廣的材料。「它很好處理、好塑形,而且也很輕,這讓我們在創作上有很大的自由。在這過程,我們也越來越習慣用它來工作。它就像是 Schijngelaten 系列裡的共同畫布。」

為了讓每張面具在大量作品中都能保有自己的個體性與獨特性,「我們專注在極為精細的手工製作過程。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直覺創作的狀態下完成,強調著形狀、色彩與圖騰之間的平衡。這樣的方式能讓每張面具都長得不一樣,因為我們沒辦法也不會去複製那些細節組合。正是這種無法複製的元素組合,讓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樣子。」沒有一個鼻子長得一模一樣,每雙眼睛的神韻和間距自然也難以同等複製。「近期我們傾向讓大部分的表情維持在一種中性的狀態。我們知道,只要有一點微笑,那種注視的感覺就會隨之改變」。而恰因這些自然差異,創作一直有無限的變化及樂趣。

 
 

The Sun Edition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即便 Park Pardon 至今已創作了約 1,500 件面具,也持續與許多知名設計品牌跨界合作,他們仍不斷探索新的可能,像是在經典的 Schijngelaten 基礎上做些變化,推出 The Sun Edition 和目前最新的 The Ear Edition 限量系列在官網販售。

 
 

The Ear Edition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 Masks have been used historically in celebrations, rituals around the world and has many referrals in art. It’s very interesting to us that it comes back always and everywhere. It is a common way to express, to portray, and tell stories. "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問及對他們來說,面具在藝術與文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他們指出,面具在世界各地的慶典與儀式中都有悠久歷史,也在藝術領域有各種形式的再現與轉譯。「它總是不斷地出現、反覆被使用,作為一種普遍用來傳達、詮釋、說故事的形式,讓人感到非常有趣。」Park Pardon 讓這樣一種長久存在於文化脈絡中的形式,變得輕盈、平易近人,回到一張臉最基本的形狀與模糊情緒之中。


「我們希望觀眾能享受作品中那種像孩子般的天真,以及材料所帶來的觸感體驗。」


這些面具不再只是表演的道具或儀式的象徵,而是一件件具備角色性格的藝術品,能夠被欣賞、被收藏,也能被納入個人生活。Park Pardon 始終以直覺式、開放性的方式創作,讓每一張臉藉由有趣的形貌訴說故事,成為觀看與想像的媒介。

 
 

Photo Credit: Park Pardon

 
 

Interview、Text/ Chic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