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通往沉靜的路徑,品嚐茶道中的幽微與覺知:一場穹廬下蘊生的和果子儀式 — 台中「悠寂庵」

 
 
 

日本茶道,不僅是品茗之藝,更是一種對生活的覺知與體悟。其中所蘊含的「幽微」之美,強調的是隱約深邃的意境,正如一碗抹茶在沉靜的黑色茶碗中更能顯得翠綠,空間設計亦可透過留白與隱蔽,引導人們的好奇與探索,進而覺察事物更深層本質。

悠寂庵便是在如此的理念下應運而生,不只為了展示商品而存在,而是一處引人駐足,放慢步調的感官秘境。賓客得以在此品嚐和果子與茶,也能靜靜體會時間的厚度與空間的溫度。逐步向內探訪,是通往內在寧靜的啟程,幽暗中有光,寂靜中有聲。

 
 
 
 

隱於喧囂,鋪陳一場食感體驗


覺知造所操刀規劃的「悠寂庵」,主要以販售日本傳統和果子「最中餅」為核心,本為線上禮盒銷售為主要模式。然而,考量提供更具溫度與記憶感的品牌體驗,改以具象化的實體空間傳達品牌語彙。

整體空間主要分為兩層,一樓以西式簡練設計為主的商品展示與茶席吧檯區,二樓則規劃為日式和室,作為品嚐、聚會與靜心之所,不僅考量功能性,更細膩地鋪陳出一段空間與情緒的變化,讓到訪者從街道的動態舉步進入一種沉靜狀態。

 
 
 
 
 
 
 
 

以無為境,走向靜默之間


推開布簾,進入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懸空的16米長的桌板,前半區的底部完全留白通透,開啟空間視野,從入口一路延伸至樓梯與茶席,成為整個一樓空間的結構主軸;後半段桌板僅以簡單的金屬結構支撐,前吧檯上方其擺放著店家的和果子,如同置於空氣中的展品,乾淨、純粹而神聖,賓客可在此或站或坐,或觀看、或品嚐。

 
 
 
 
 
 

拾級而上,抵達二樓日式空間,除了偌大的落地窗外,亦可透過一扇內向的窗,俯瞰一樓活動,打破了樓層間的隔閡,也創造了視線上的連結與心理上的流動。

 
 
 
 
 
 
 
 

從定義到解構,啟動思維自由


與西方空間明確劃分功能的邏輯不同,日式空間講求彈性與流動,形式隨著行為而轉化。覺知造所建構於這樣的哲學之上,為悠寂庵打造出一處兼具儀式感與靜謐日常的場域。

銜接一、二樓的階梯,是整體空間中最細膩的轉折。它不只是連結樓層的結構,而是一段被重新定義的路徑。第五階被拉高至約 100 公分,與金屬吧檯連為一體,化為可同時踏足、可品茗、可展示的平面,賓客穿梭其間,腳下既是階梯、亦是桌面。

空間的界線在此被鬆動,樓梯與桌板、通道與平台之間,不再是對立的二元,而是使用方式與觀看角度下的流動定義。當空間如此,思維也能更自由。

 
 
 
 
 
 
 
 
 
 

色彩喚醒感知,光影歸於平靜


整體空間從外部紅牆過渡至室內的墨灰與深棕,構築出一種由明轉幽的節奏。外立面以紅豆泥為靈感,對應和果子內餡的飽和色澤;而入內後,色調刻意下沉,為茶與和菓子讓出視覺主場,也讓人們動作得以被看見。

避免過度堆疊而擾動空間的靜謐,材質選擇內斂克制。樓梯以塗料重新包覆原為老屋常見的抿石子材質,色澤與空間語調更加協和。吧檯則以不鏽鋼製作,光亮無瑕,與牆面與天花板的粗獷肌理交織出層次對比,輕與重、亮與霧彼此調和。

 
 
 
 
 
 

光線不以明亮為目的,而以節制與空隙營造呼吸。日光從天窗傾瀉而下,在粗糙牆面與器皿之間游走沉澱,光影隨時序緩慢變換,為這場關於茶與感知的體驗,添上一層不語詩意。

 
 
 
 
 
 

正如茶道中的一期一會,空間存在不為重現,只為當下。覺知造所為每一次停留,營造可被記憶的場景;使賓客於悠寂庵嚐入的每一口和果子、每一盞茶湯,皆是一次關於感知的練習。

 
 
 
 
 
 
 
 
YOCHIEN 悠寂庵 地址:台中市西區向上路一段79巷66弄26號
IG:查看更多

 

SHOPSLintravel, visit, dining